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卫华

  摘 要: 生物学科的探究式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作者在认真学习探究式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的机会,并采用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探究性教学 教学方法
  
  研究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或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等活动,从探究过程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则起组织者、帮助者和建议者的作用。生物教师运用这一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我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教学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明确探究性教学中师生的关系
  首先,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须多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才能更新观念,真正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如果观念没有更新,继续用老观念进行教学,那探究性教学将成为一句空话。
  其次,教师要找准自身角色的位置,那就是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应改变以往“导演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唱主角”,使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发现问题,确立探究课题,设计探究方案,并按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总结和反思,教师更多的是以参与者和宏观调控者的身份出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了解学生的探究动向,提供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探究性学习赋予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但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作为主题探究活动的辅导者和合作者,要为学生的实施提供条件,对学生探究活动尽责,这就要求教师事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式的科学探究,因此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允许学生提出和实施不同的探究方案。例如在“探究环境中哪些因素影响性状的表现”实验探究中,教师在设计学生探究性学习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使实验设计的方案多种多样,进一步为研究更合理的方案提供依据。从学生的角度看,探究活动允许不同的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熟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它不追求结论的惟一性和标准化,而是鼓励学生根据探究内容的需要,灵活选择或调整探究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探究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1.讲授与探究同步进行。
  采用这种方式的探究活动,一般与教学重点内容紧密联系,活动过程与教学进度紧密联系,形式主要为教师设计问题,学生独立思考或小范围内讨论。也可以是教师陈述完毕后,由学生举手发问,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当堂解答,教师予以评价总结;较难或典型问题由教师亲自解答,达到为学生梳理思路、解决疑惑的目的。
  教师在学生活动前,通过讲解,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概念,避免学生走过多“弯路”。然后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开展拓展思维的问题探究。教学过程看似简短,但若使学生能有兴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既要能够解决课堂教学的目标,又要与学生生活联系,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同时还要有话可说。
  例如:进行“有丝分裂”的教学时,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几位教师共同确定,采取这种探究方式。教师先讲述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然后提出问题:请同学总结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DNA分子数,染色体数,以及染色单体数;请同学阅读课本总结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点。这样的探究方式,不仅可以深化学习植物有丝分裂的过程,而且可以利用对比的方法学习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2.学生寻找资料,教师引导探究。
  现代生物学发展迅速,网络资源的信息量极为丰富。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前,提供一些相关资料,也可以确定一些主题,由学生收集提供。在课堂教学前,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或者小组分析,在学习小组内达成共识,各学习小组之间交换看法,最后将分析的初步结论上呈教师,由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同时教师进行总结。
  探究学习过程既包含“师生互动”,又包含“生生互动”。教师脱离“表演者”的定位,更像是一个“主持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主题,提供资料,提供分析方法指导,提出假设,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大胆的假设,同时对学生的结论进行评价和总结。
  例如:在进行“细胞核”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认为这部分内容比较容易从课本或外界获得相关资料,且资料之间有较强的递进关系。提供一定的资料,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得出结论,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表达,从而达到利用探究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目的。
  在一节课内,此类探究的时间可以占到二十分钟以上。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资料的获取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团队的合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教师进行调控,学生探究学习。
  对于目前的大班制授课,进行课内“自主探究”的活动,使活动完全按照预定轨道运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否则就称不上“自主探究”。课堂上,只要“主道”能正常运作就行。只有在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才有实现“自主探究”的可能。
  但自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教学中还要及时调控,做到收放自如。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己的思路,均应给予鼓励;即使学生的回答偏离教育目标甚远时,也不要给予绝对的否定,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共同讨论。
  三、对探究性教学的一点体会
  学习是一种能动的过程,教师不应把重点放在讲解知识,学生死记硬背等传统的做法上,而要努力创造机会,推动学生主动探究、查阅资料和分析讨论等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跟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学生在学习中能迅速提高自学能力、探究能力、领悟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之,探究性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自主探究教学又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2]张崇善.教育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生物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02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