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浅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国运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演示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直观地形成化学概念、认识化学规律,而且对学生实验基本操作培养起着直接的示范作用,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可以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案。本文结合新课标对化学实验的要求和实验教学的现状,对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演示实验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演示实验的操作要注意规范,不能随心所欲
演示实验是学生实验的榜样,教师的操作态度及操作方法,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在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到示范作用。近几年,我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老师在演示实验时容易犯的错误:取用液体药品时占试管的一半甚至更多;用同一药匙取用不同药品时,没有擦净就去取用另一种药品;取用药品后没有及时盖上瓶盖;称量完药品没有将砝码放回原处,未将游码移回零处;实验后的废水、废渣直接倒入下水道;不注意保持演示桌面的干净、整洁。我们在平时的演示实验中应严格进行规范操作,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操作态度和科学的操作方法。
二、演示实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不能唱“独角戏”
演示实验不同于一般科学实验的最大特点是它是做给学生看的,老师实验,学生观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因此,老师不能仅专心于实验操作而忽视了学生的情绪和观察效果。一是要给学生的观察提供便利,如在试管中进行的实验,可多做几个让学生传着看,或在课堂巡回演示,等等。二是要对学生的观察进行具体指导,使学生观察时仔细深入,而不应只是让学生“看热闹”。三是要让一部分好胜心强、动手能力强的同学轮流参与演示。例如: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中,关于药品的选择时我分别请了五位同学上讲台演示。第一位同学用大理石和稀盐酸,第二位同学用大理石和稀硫酸,第三位同学用碳酸钠和稀盐酸,第四位同学用碳酸钙粉末和稀盐酸,第五位同学用大理石和浓盐酸,分别在试管中反应,并让他们分别观察现象的不同。这样,他们很容易明白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选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最合适。通过这样的学生演示实验,学生不仅能牢牢地记住现象,而且能培养学习兴趣。
三、演示实验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仅凭经验上课
演示实验是学生对相关化学知识的第一感知,留在学生大脑中的印象是很深的,如果演示实验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甚至出现反常现象,学生就会存在很多疑问,以后要给学生解释清楚将要花很大的气力。所以,在演示实验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仪器药品是否备齐,药品的浓度是否合适,试做实验的现象是否明显。例如:我听课时发现,有个别老师做NaOH溶液使酚酞试液变红的实验时,当酚酞试液滴入NaOH溶液时酚酞试液不变红或变红后马上又消失,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与课本上的结果不一样呢?而此时老师也手忙脚乱,满头大汗,不知所措。这就是对NaOH溶液浓度没有充分考虑,实验准备不充分的结果。
四、演示实验可根据教材内容适当改进,不能照本宣科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造就了大批缺乏创新意识的学生,而且使教师惰于创造。因此,我潜心挖掘教材,对教材中实验存在的缺憾大胆改进。如“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白磷属于剧毒品,取用不太方便,有时将白磷置于锥形瓶内,还未称量好整个装置的质量,白磷就自燃了(特别是在南方温度比较高的地区)。因此,我这样改进:取一小粒火柴头(将火柴折断后得到)置于试管内,用橡皮塞塞紧,并用试管夹夹住,一同置于天平上称量,然后加热试管,让火柴头燃烧完再称量,可以观察到天平仍平衡,同时还清晰看到试管内生成的白烟且白烟不断下沉,进一步说明五氧化二磷密度比空气大。再如用铁钉投入硫酸铜溶液中的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若用铁钉投入溶液中,通常只能看到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但却很难观察到“溶液变成浅绿色”的现象。因此,我这样改进:用铁粉代替铁钉投入硫酸铜溶液中,这样溶液颜色变化非常明显,而且能观察到“粉末变成红色”这一现象。
改进后的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活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演示实验要注意分析探究,不能“做完了事”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在演示实验之后,教师一边收拾讲台上的仪器,一边让几个学生复述看过的实验现象,然后“言归正传”,又“照本宣科”。对演示实验缺乏必要的分析与讨论,在实验之后,急于交代书上的结论,这样必然会压抑思维激情,长此以往,将给学生的智力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事实上,在目睹了生动、鲜明的演示实验之后,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他们会想到:为什么是这种结果?为何要这样操作?等等。例如:在做“用镁带燃烧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这个实验之后,我们通常会发现燃烧后物质的质量不是增加而是减少了,我与学生一起探讨引起这个结果的原因:镁带燃烧时产生了大量的白烟,白烟逸散到空气中;进一步讨论:如何才能减少白烟的散失?同学们很有兴趣,有的说将镁条拉直,有的说燃烧时让“镁条朝下”,这样燃烧没那么剧烈白烟不会散失那么多,等等。所以,在演示实验结束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实验所激发的学生求知欲,大胆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让学生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这对培养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六、演示实验要注重与家庭小实验的结合,不能使学生“可望不可及”
新课程下的初中化学课本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是联系非常紧密的,我们在演示实验课时,也应体现这点。演示实验时用的药品应尽可能取材于生活,让同学们体会到:化学实验就在身边,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做化学实验。这样能大大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也能很好地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比如:我在做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所用的双氧水是从学校附近的药店里买回来的,很多同学平时都见过甚至用到过的;催化剂除了用了课本上的二氧化锰之外,我还从生活中取了一些常见的铁锈、红砖粉末等。这样,课后很多同学都到药店买双氧水自己制取氧气,并且探究了不少能做催化剂的药品。再如演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时,我同时做了一个类似的演示实验:取少许从超市里买的“发酵粉”及少量白醋在试管中混合,然后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现象。类似的实验还有很多,让取材尽可能生活化,不仅能达到演示教学的目的,而且能激发同学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01,第一版.
[2]刘知新.中学化学教学论(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08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