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辅导员的赏识教育理念与后进生转化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施 琦

  摘 要: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班级管理是学院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管理效果如直接影响整个学院的工作,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又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赏识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是很重要的,对后进生的转化尤其重要。赏识教育作为后进生转化的重要理念,在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辅导员 赏识教育 后进生 转化
  
  1.对赏识教育的理解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开展赏识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创新的时代要求,更是促进后进生转化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每个人都需要得到赏识,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和赞赏。赏识教育就是指辅导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予以及时鼓励和赞扬,从而激发学生主体性的一种教育行为,使学生把外在的教育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
  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使学生不断地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增强勇于进取的精神。因此,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对学生至关重要。对后进生进行赏识教育,尊重他们、相信他们、鼓励他们,是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实现转化并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
  2.后进生的表现及形成因素
  2.1后进生的主要表现。
  2.1.1外在表现。
  有的学生思想纯正、品德优良,但学习成绩却长期处于班级和年级的尾部;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错,但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方面却很欠缺,屡犯校纪校规,学习成绩本不算差,但玩心极重,自由散漫,极想表现自己,经常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有的学生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皆不错,但身体却很差,稍有不慎,便增添不少麻烦;还有的学生身体挺棒,但品德和学习成绩都很差。
  2.1.2内在表现。
  2.1.2.1自卑心理严重。高校后进生尚处于心理发展不成熟阶段,此时他们的自尊心特别强。他们往往因功课不好,或违纪等受到批评较多,父母的训斥、怒骂,同学的讽刺、挖苦,加上某些辅导员的“另眼相看”,使他们经常处于“冷”环境氛围中,感觉低人一等,在班级里感到抬不起头,不如别人,进而自暴自弃。
  2.1.2.2逆反心理较强。在他们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发生矛盾并不断加剧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再加上自我意识觉醒、成人感的追求与社会对其要求的矛盾,思维的独立性与看问题的主观、片面、偏激的矛盾,憧憬未来、富于理想与知识贫乏、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矛盾,等等,使得一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相当普遍和严重。有时为求心理满足,就设法从另一方面表现自己,不专心听讲、做小动作,或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充耳不闻甚至反感顶撞,或通过恶作剧让别人出洋相,从心底里产生对抗情绪、行为,以解心头闷气,从而获得心理平衡。
  2.1.2.3戒备封闭心理。后进生由于多次失败,屡遭挫折,有时成绩有了进步,没有得到应有的表扬与肯定,可是一旦出错,又容易受到批评和训斥,因此感到自己不行,自认为是班上多余的人,再努力也是枉然,思想常处于猜疑紧张状态。他们怕老师批评、训斥,怕同学讽刺挖苦,怕家长责罚等。尤其性格内向的后进生心理压力更大,做错了事,就不愿意让老师知道,避而远之,不敢回答老师的问话,或推托,或搪塞,或撒谎,心里矛盾重重。久而久之,产生戒备封闭心理自生,听不进正确教育,甚至有意躲避辅导员。
  2.2分析后进生的形成因素。
  后进生无论是在思想品德上的后进,还是在学业成绩上的后进,都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长期发展的结果。
  2.2.1自身因素。
  从中学步入大学后,他们认为终于摆脱了每天为成绩拼搏的学习生活,想试图去放纵自己,但一发不可收拾,慢慢地不能适应大学的课程进度,不能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不能适应集体生活,在家中娇生惯养的他们,不愿意尝试与他人分享;在中学期间有出色表现,但进入大学后感觉人才济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自尊心强,慢慢习惯于逃避现实。
  2.2.2家庭因素。
  有的家长望子成龙,但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不能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一味地实行高压政策,使得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且易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由于工作压力大或是家庭关系不和睦等原因造成对学生关心不够,放任自流;有的家庭成员对学生太过于溺爱,导致学生心理扭曲,自我约束力差,缺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2.2.3学院因素。
  后进生总被同学们认为是班级当中的反动分子,多数同学不愿与他们接近,他们往往也会试图好好表现,但他们的表现不但不会得到表扬,反而有可能被人误会,被同学们嘲笑被老师批评对他们来讲就如同家常便饭。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对同学和老师产生对抗心理,时时处处与学院规定相违背,想以此来掩饰自己空虚的内心,想用另外一种方式吸引周围人的注意,其实他们也想好好表现,也想得到老师的表扬,也渴望友谊、理解、尊重、支持和信任。
  2.2.4社会因素。
  真善美、假丑恶的颠倒,是非的混淆,使后进生缺乏辨识能力,部分后进生对外界事物存在很大的好奇感,不能准确地辨别真假是非,加之社会上很多不良风气的侵蚀,以及校园周边的各类娱乐场所以各种广告形式吸引着他们长时间沉迷其中,在那里没有人了解他们的过去,他们感觉到在校园里不曾有过的轻松。
  3.实施赏识教育转化后进生的策略
  3.1尊重后进生,引导其转化。
  对后进生进行赏识教育,促其转化,应从尊重后进生开始。尊重后进生是引导后进生转化的前提,离开了尊重就谈不上教育。尊重后进生,就要在教育中关爱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后进生作为特殊的教育群体,有自己独特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特征,而这种心理特点通常是引发其他不良心理的根本原因。因此,辅导员要切实了解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弄清每个后进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对症下药,采取符合实际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转化思想,实现新的发展和进步。
  3.2相信后进生,促进其转化。
  对后进生进行赏识教育,促其转化,就要树立后进生也能成才的坚强信念。赏识教育要求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从终身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和欣赏,去强化和发扬。后进生的品德、学习可能是落后的,而在其他方面就不一定落后。在后进生中同样有出类拔萃的人才,这已被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所证明。有些老师不懂得赏识学生,对后进生缺少积极认识,从而漠视他们的心理及生命过程。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后进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施以正确的教育方法,不断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自信,这样后进生也必将能摆脱后进状态,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3.2.1坚信后进生也有被赏识的因素。
  后进生的缺点和错误是明显的,而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则往往是弱小而隐蔽的,辅导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尤其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对后进生要重在看“变”,要立足于“争”,要着眼于“救”,要着手于“拉”,更多地发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并像园丁爱护幼苗一样珍惜和培育他们。

  3.2.2抓住后进生可赏识的表现。
  第一,后进生积极的心理现象,常常是“一闪念”的,因此,辅导员发现“苗头”就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发其积极情感,促其增强上进心。第二,后进生表现出来的积极因素虽是微弱的,可也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是兴趣、爱好和特长,也可以是对好事流露出的羡慕之情,还可能是自身优点的偶然展现。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对于后进生任何一点上进的要求和表现,不管其动机如何,都要抓住它,鼓励它,欣赏它,培植它,使它放射出光芒,并成为向好的方面发展的转折点。
  3.2.3要善于用积极的心态发现后进生的点滴进步。
  赏识教育要求懂得欣赏,善于欣赏。对于后进生,辅导员要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要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要及时、正确地进行评价,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肯定其点滴的成功之处。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不能以大多数学生的理想目标去要求后进生,而应以后进生自身发展为目标,在与自身的比较中去发现他们身上的细微变化。只要他们有了点滴进步,就要给予鼓励和表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满足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这样,他们在同伴中就会感受到良好的自我价值,渴望受到关注和表扬的心理就会得到满足,并在自觉荣耀的基础上,树立自尊心,增添自豪感,不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逐步跻身于先进行列。
  3.3鼓励后进生,促成转化。
  相信后进生,发现他们身上的可赏识因素,即闪光点,这是后进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起点,要使这个起点变成立足点,并发扬光大,还必须创造各种条件,促其实现转化。
  3.3.1培养后进生对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后进生绝大多数学习成绩差,对学习没有兴趣和信心,所以,转化后进生首要的是改变他们学习的落后状态,想方设法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看到学习上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否则,就不能满足他们的自尊心,也很难使他们产生较强的上进心。
  3.3.2运用爱心和耐心感化后进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不少后进生都有特殊的经历,当辅导员不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成因时,往往会表现出盲目性和情绪化的倾向。只有进行深入调查,真心关爱学生,以诚打动人心,才能获得他们的信任。做后进生的思想工作要有耐心,对待后进生的转化要慢慢深入,逐渐扩大。后进生的情绪和态度也可能会反复无常。辅导员要有一定的准备接受这种变化,并以良好的心态和方法来应对这种变化。因此,辅导员要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去关心和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期待,从而燃起希望的火花,自觉将老师的爱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动力。
  当然,热爱学生,要讲求教育艺术,做到“严字当头、爱在其中”,既尊重他们,又严格要求他们。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柯连科所说:“在我们的尊重里同时也表达出我们对个人的要求。”所以,对后进生的赏识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迁就和放松要求,而是辅导员的态度要宽容,批评要婉转。辅导员要做到,既要真心赏识,真诚关爱,又要不断地鞭策他们前进,让他们感受到心灵的温暖,从而激发他们主动转化的热情和毅力。
  3.3.3发挥集体力量,争取多方配合与支持。
  对后进生的转化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作用。要通过使后进生积极参加学校里的团体活动,加强同伴教育,调动后进生持久的、内在的自我发展动力与能力,达到自我发展、自我预防、自我矫治的目的。同时要密切与家长的联系,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给予关爱和帮助,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增加学习动力。总之,学院、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为后进生提供一个赏识的氛围,引导他们增强自信,不断进步,促其不懈地向积极的方面转化。
  3.3.4耐心教育,持之以恒。
  后进生的心理具有动荡性。他们的通病是,在前进中容易出现反复,因此,教育后进生的工作既不会一帆风顺,又不能一劳永逸。当后进生出现反复时,要有耐心、信心,不要失望,不要怀疑他们的能力,更不要对他们进行讽刺和挖苦。要善于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弄清产生反复的内外原因,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增强与各种诱因作斗争的决心和毅力。因此,辅导员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要有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要抓反复,反复抓,切不可认为能“毕其功于一役”。辅导员有了这种坚韧的态度,才可能最终成功转化后进生。
  总之,任何学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都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性工程,非一日之功方能奏效。在教育后进生永远不要给后进生终身定性,后进生不是“无可救药”,也不是铁板一块、朽木一块。只要教育工作者献出诚心、热心、爱心和细心,用一套科学的管理的教育方法,有一种忘我的奉献精神就定能唤起他们的自信心。要摒弃对后进生的偏见,多给后进生一些鼓励和支持,他们最终一定能从“后进”变为先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13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