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学为本”体育思想的新思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屹嵩 周文凯
摘 要: 高校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以学为本”的人本体育精神引申到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来,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对高校体育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以学为本” 体育教育改革 体育思想
1.引言
爱因斯坦在《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步》一书中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种观点同样适用于今天的体育教育改革与实践。在今天的体育教育改革实践中,我们往往倾向于“教”的改革,普遍认为,只要把“教”做好了,就一定能提高教育质量,教学效果也就随之提高了,因此,投入到“教改”中的力量要比投入到“学改”中的力量大得多,这也充分体现了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实践中偏重“教”的改革的时代特征。然而,事实恰恰却与此相左。有关部门所作的最新的关于全国大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影响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各种因素中,认为个人“学”的因素作用大的占86.65%,认为学校“教”的因素作用大的占70.12%,前者比后者高出16.53个百分点。这说明,虽然“学”的因素和“教”的因素对大学生的学习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比“教”的因素更为重要。
目前这种重“教”而轻“学”的倾向正是阻碍教育质量提高的真正症结所在,因为学校的教育质量最终要以学生的学习质量来体现和衡量,重“教”而轻“学”是顾此失彼,甚至是舍本求末,所以有必要从新的视角重新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及教与学的关系,以找到提高教育质量更有效的途径。
2.“以学为本”思想的由来
“以学为本”的思想由来已久,它产生于先秦,盛行于汉魏,流传于各朝各代,影响至今。在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和著名学者论述的有关“学”的思想中,“以学为本”的思想是非常突出的。中华民族是好学之邦,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得益于对学问的孜孜以求,从“学而时习之,不耻下问”的孔子到“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从凿壁偷光的匡衡到读书破万卷的杜甫,为我们树立了“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的“以学为本”的榜样,激励着后人努力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更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最主要的特征是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所谓全民学习,就是人人学习;所谓终身学习,就是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因此,“以学为本”更应该成为落实党的十六大方针的指导思想。
3.“以学为本”在体育教育中的定位
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制度的改革同样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形势下的体育教育必须从过去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转变到“以学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诚然,体育教育要以素质教育为主,在素质教育中应该体现“以学为本”理念。有学者指出,教育本质的核心是人的本性的发展。因此,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制度的改革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素养为终极目标。
4.“以学为本”体育教育思想体现的原则
4.1“以学为本”与因材施教原则
体育教育是以学生终身教育为主导思想的教育,因为大学生马上就要步入社会,只有他们学会了如何进行身体锻炼和心理调节,才能很好地缓解工作与社交带来的各种压力,使身心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因此,在大学的体育教育中,要考虑到学生需求,提高学生对身体锻炼的兴趣,使学生不但身心健康,而且让终身体育锻炼融入到血液中,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
4.2“以学为本”与合理引导原则
在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实践中有许多学生并不能找到自己所喜爱的体育项目,在选课的时候不知所措,选了不切合自己身体实际的体育项目,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耐心的解释,让学生从自己身体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体育项目。其实,如果学生能够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体育项目,在学习中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并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有一个肯定的心理状态,学习兴趣就会极大地调动起来,教师也会更好地完成教学过程。
4.3“以学为本”与适时调整原则
在教学工作中对那些身体素质不是很适合某一项体育项目的学生(这些学生很热爱这项体育运动),教师应该适时调整学生的学习态度,对这样的学生耐心讲解和训练,从基础抓起,提高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适时调整教学工作是对学生的积极性的一种肯定,当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大幅提高的时候,也就是他们坚持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形成的开始,肯定地说,当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形成以后,他们不但会对这个体育项目进行终身锻炼,而且会对体育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认识,从而对这项体育运动的推广有着积极的作用。
5.结语
把“以学为本”的人本体育精神引申到体育教育中来,是现代社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新时期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抓住了历史的潮流,就抓住了历史的机遇。因此,对于高校的体育教育制度的改革,我们应该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为实现创一流大学的目标作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彭国强,项贤林.新中国60年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演变及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3.
[2]王萍丽.“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2.
[3]龚春燕.“以学为本”建立学习型学校[J].中国教育学刊,2006.1.
[4]郁建亚.从“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审视高校体育的教学思想[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8.
[5]蔡传明.构建和谐体育教育思想体系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18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