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典训练的价值在于文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夏 芸
摘 要: 经典教育的重要性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了。职业学校的教育已不再是为了应试,所以经典训练的价值在于文化,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为了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经典训练 价值 文化
经典教育的重要性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了。1942年我国著名教育家、文学家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的序中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长期以来,“经典教学应该教些什么”一直是困扰着广大职业学校师生的难题。对于语文教师,这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的话题。因为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社会而非应试,所以职校经典教学应有它的定位――首先要“见识经典一番”,一定要学经典;其次学经典要通过训练,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朱自清语),拓深文化素养,提高文化素质。
一、选择经典要注重文化
职业学校的生源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很薄弱,他们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热情不高,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因此选择一些经典来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朱自清先生说:“经典给人知识,教给人怎样做人,其中有许多语言的、历史的、修养的课题……教人多读是有道理的。”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重印《经典常谈》序中,不但肯定了朱自清先生的观点,而且进一步指出:“历史不能割断,文化遗产跟当今各条战线上的工作有直接或者间接的牵连,所以谁都一样,能够跟经典有所接触总比完全不接触好。”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语文的精神所在。汉语教学范畴都将文言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职业学校也将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列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之一。这是因为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众所周知,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它们是一种“流”与“源”的关系。古代汉语的许多常用词,仍然存在于现代汉语之中。有学者考证古汉语常用字有92%可以在现代汉语的一级常用字表中找到;许多词义仍然保存在现代汉语的词语之中。比方说一个“顾”字,词义较为复杂,但现代汉语里其主要意义无一不在:瞻前顾后(回头看)、相顾一笑(看)、奋不顾身(照顾)、三顾茅庐(拜访)。古今汉语的语法规范也大体相似,即使是一些特殊用法也能在现代汉语中找到它们的影子。比如:烟消云散、日新月异、车载斗量等词语,其构词法正是名词作状语;还有富国强兵、兴风作浪、不毛之地、不耻下问、息事宁人等词语都有词类活用现象。可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选择经典并不是要重复“旧式读经教育”,而是要扩大经典的范围,更加注重经典的文化元素。比如选择《劝学》、《师说》等名篇,“学不可以已”、“学无常师”等理念在强调“终身学习”的今天尤其显得重要。《前赤壁赋》中关于自然、宇宙、人生的思考更是现代人所关注的话题。
二、学习经典要突出文化
职校生学习经典不为应对考试之用,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减少不适用的、不容易理解的文言文和一些非人文修养所必需的诗、词、曲、赋等教学内容。比如在文言文教学中,就没必要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也不要特别强调实词意义、虚词用法、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点的落实。要注重经典教学的整体阅读效果,让学生在适度的“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的轻松的读书氛围中,品味文质兼美的精神食量,接受经典的文化熏陶,形成和保持学习经典的兴趣;让学生从经典中吸收有益的文化资源,受到感染、影响和教化,整个接受过程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
经典原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又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所以特别讲究传承。经典作品经过历史筛选,许多诗文堪称精品,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多读这样的作品,确实会使人受益匪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至于在写作方法、艺术技巧和文风教育等方面,学习经典也可以收到多重效果。课本中的经典大都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如学习《〈论语〉六则》,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这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铭言。又如学习《〈孟子〉二章》,学生知道了“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在他们年轻的心灵中升腾激荡。再如学习《游褒禅山记》,学生明白了“求学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可以说,经典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因为其中熔铸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精魂。只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合理地发掘、利用,就一定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短期效应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一人一事的思想认识;从长期效应看,有助于加强其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三、经典训练要体现文化
学习经典还有助于培养起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特征、审美情趣。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心态、审美趣味,因为正像诗人流沙河在诗中所写:“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这是人们内心深处极其敏感的一根弦,拨动它就很自然地激起一片浓浓的情愫:对民族对故土的依恋。在流传已久的文学精品里,具有这种审美特质的文字比比皆是。因此多读李白的诗、苏东坡的词,司马迁的《史记》及韩愈、柳宗元的古文……多读经典是一种训练。通过阅读、朗读、诵读、朗诵等训练,我们深深地意识到: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中国的语言。
经典所提供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价值。如在学习《劝学》的过程中,就应特别强调“学”的文化。讲到“学不可以已”,同学们会立刻联想到现在提倡的“终身学习”的理念,想到“学无止境”、“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贵有恒”、“学而不厌”等;讲到学习的内容,同学们会联想到“学贯古今”、“学贯中西”、“学有专长”、“学以致用”、“学无常师”等;讲到学习的方法,同学们会联想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知之”、“学然后知不足”、“学而时习之”等。从“子不学,断机杼”“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联想到自己的求学经历,今后的打算等。可见,经典既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又具有文化的象征意义。
经典支撑起文化,充实并提升了文化的品位。职业学校的经典训练不仅限于课堂,还可以采用选修课的方式或在第二课堂进行。如搞专题讲座,“在山水田园中品味绿色生活”。从山水田园诗的渊源讲到山水诗、田园诗的创始人、代表作家、经典作品等。清代学者陈廷焯说:“人心不能无所感,有感不能无所寄托,寄托不厚,感人不深。”在学习了诸多山水田园诗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一些联想活动。[1]
如:“水”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物质,连成一片的水称之为湖、河、海等。展开想象:水面的形状像什么?――像一面失修的古镜,像青春少女碧绿的思想,像时光留下的伤痕,像饱经沧桑的脸庞,等等。
由近到远有何变化?――水光接天,无限遐想,走得越远的人往往越孤独,等等。
水有何特点?――柔软无形,需要容器,众人的追捧让你成为核心,等等。
与周围景物的关系?――不能孤立存在,依山傍水,有山有水,山清水秀,绿水青山,河边杨柳,孤独不是最美的风景,和谐才是最美,等等。
由水的深广联想到什么?――静水流深,奇曲之处常平淡,水至清则无鱼,含蓄是一种美,海纳百川,心如止水,等等。
水的品质如何?――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水灵活而变通,水以滋养万物而富有奉献精神,水因为团结而拥有无穷的力量,等等。
最后,由水联想到人生、社会、历史和现状……
对水而思,波波含情;展开联想,点点皆理……
总之,从文化育人的意义上学习经典,是根本,经典训练的价值在于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小兵.用诗歌为青春作注.语文学习,2010,9: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21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