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开发探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陆晓红
摘 要: 提高语文课堂效益有赖于课堂教学外围结构的建造,而外围结构的建造正是引导学生对自由空间的创造性填充。本文就开发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学生素质发展的资源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外围结构 课程资源 外部知识资源 学生内部智力资源 综合构建
“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这是《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建议。所谓课堂教学外围结构仅是相对于课堂结构而言的。它本身没有固定的内容,其所含本质仍是以语文课堂结构为基础,就是指围绕课堂教学结构所产生的一系列课堂外的教与学的活动。这是外部知识资源与学生内部智力资源的一个综合构建。
一、广搜博览――师生的群体出击
教学中的备课历来被视为教师的专利性义务,而要想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教师必须让学生也来参与备课,从而师生共同备课。这里包括知识准备、条件准备、心理准备。
1.知识准备。
语文教学不再满足于教师在教学之前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扮演一个“问不倒”的伟大角色,而应当让学生学会储备知识,以便在课堂上顺畅地消化知识。充分的知识准备,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特的见解,有助于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理解。比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三个小伙伴》之前,我让学生选择性地收集有关“野猪、小象、小袋鼠”(课文中的动物形象)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惊讶地发现他们的语言是那样生动、鲜活。又如在教学“身边的爱”主题班会前,我发出倡议书,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爱的教育》,一起到图书馆查资料。在班会课上,有学生说,爱是一缕温暖的阳光;有学生说,爱是一阵及时雨;有学生说,爱是一把打开心灵的钥匙……同学们畅所欲言,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
2.条件准备。
这也是相对某个课堂教学需要而提出的。这不仅包括我们的教具准备,而且包括对课文接触到的诸多习惯、行为、方式及基础性知识等方面的条件准备,比如: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我批改写字作业时,都是在写得好的字旁边画一个小圈。可第二学期在制订语言教学计划时,我发现有一篇写邓小平的文章《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我便从开学之初就改变了批改写字的方式,用大大的红圈圈来表示对好字的肯定。这是课文中邓小平的先生使用的批改方法。这一切也就是为教学这篇课文创造一个习惯性条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心理准备。
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不仅包括常见的吊起他们的“胃口”,激发学生兴趣,而且包括一种心理适应准备,如果教师准备了一些特别有趣的教具不妨让学生事先看到,了解了解。这样一来可以引起他们的好奇;二来可避免在课堂上突然出现时,他们只顾得上新奇,而忘了完成学习任务。
二、时空创设――课堂的立体效应
就课堂教学本身而言,教师与学生及教学内容本身的客观存在,是处在同一时空的。可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其各自的想象能力、思维方式与不同的生活经验,这就决定了课堂的教学活动并不是处于一种简单的平面状态,它是多维的、立体的。那些凌驾于课堂教学活动表象之上的多维时空创设,就属于一种特殊的课堂外围结构,而且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灵性所在,我们切忌将其堵死或冲散。
1.言外之意,弦响即可。
当教学一些抽象的概念或道理时,教师反复说教比划,力争将其说明说透,可到头来成了不尽人意。为什么?就是因为它本不该说明说,否则就会堵死学生的思路。这在古诗教学中颇为多见,无论谁在生活中引用同一首诗、一个名句都不会处于完全相同的境地。对一首诗,如果将其理解得如一篇固定的文章,即使你将其译成非常优美的散文,一旦被定死也是一件很可悲的事。因为那就不叫“诗”了。教学《小池》时只需将学生领到“池塘”边,让他们尽情享受,只要他有美感,你不管他感兴趣的是那荷尖的蜻蜓,还是那水中柔媚的倒影,只是轻拨“心”弦,至于弦外之音,就任其品味而不明言。那才能使学生另有一番创造的想象,感受意念中的朦胧诗境。
2.见仁见智,才能五彩缤纷。
上文的朦胧诗境是就学生的想象而言的。而在遇到“庐山式”的论题时,还是应激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面对风景,都站死一个角度,大家拍的照片都统一背景,还不成了照像馆中的布景?倒不如让其自由散开,选取不同的角度,才会有“横、竖、远、近”不同的韵味。如在《大自然的语言》中,教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秋天到了,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有的说,秋天是迷人的;有的说,秋天是美好的;可也有同学说秋天是凄凉的。教者完全不必一棒横扫“谬”见,让孩子的心智之花灿烂开放,个性得到尽情张扬。
3.知识与实践的隐形结合。
课堂教学内容虽然有其表面的固定形式,但教师可引导学生不自觉地将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比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练习4说话《祝贺你,爸爸》时,我就将图中的小女孩不着痕迹地演化成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使他们朴素地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一道理。
三、知识延伸――教学的无限效益
语言课堂教学的外围结构取决于语文学科涉及知识的广泛性,它具有无限的空间。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知识加以延伸。教学内容,只是实施某种学习方法传授的一种载体。教师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使这一内容真正无限。
1.反馈。下课铃只是宣告某一节课的结束,标志着课堂教学的一个段落形式,而知识的消化、真正又一层次的学习也正从这时开始。教者应密切注意学生的反馈。也许他会在你教完袋鼠后的几天里告诉你:他想有袋鼠的尾巴,这样可以随时休息;也许会告诉你他发现还有像袋鼠一样母子情深的动物:考拉和负鼠。
2.互联。语文教学中知识的联系性、连贯性很强,教师可在课文之间建立一张外在的结构网络。
3.拓展。语文课本中的知识,孤立地理解是不易被学生接受的。我们必须将其拓展开去,让学生在其他学科、生活实践中去消化、领悟。
总之,语文的博大精深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外围结构的广阔无边,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运行创新教育的基础保证。我们要做的就是推开一扇小小的窗口,让孩子们举头遥望那蓝天下无边无际的海洋,让他们充满扬帆的欲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教师,2002.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23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