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学生戏曲兴趣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小玲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到的基本理念之八――“弘扬民族音乐”明确说明:“应将我国各族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堂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由此可见戏曲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戏曲中某些表演的局限性,与如今高科技日益发展的现实生活有了一定的距离,渐渐地被人“遗忘”,且“小戏迷”也越来越少,给戏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一、教育实践的基本情况
  我校于2009年9月开始,开设了五年级戏曲校本课程,期初,我对所任教的五年级学生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50%的学生对戏曲持无所谓态度,30%不喜欢,只有20%的学生喜欢戏曲。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下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视听结合,让学生在欣赏中萌发兴趣。
  戏曲对于小学生而言尚在启蒙阶段,很多孩子对戏曲不喜欢是因为对戏曲不甚了解或戏曲的节奏拖沓,因此,我首先让孩子试听一些曲调上富有童趣、曲风上欢快轻松的经典唱段,如:锡剧《双推磨》、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黄梅戏《对花》等,使他们感觉,再寻找一些有孩子们参赛或参与的视频资料,组织观看。这些由孩子表演的视频画面,可让学生产生共鸣,树立能唱好戏曲的信心,从而让孩子产生对演唱戏曲唱段的兴趣,同时也有演唱戏曲会被大家赞扬的感觉。其次,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孩子了解我们祖国戏曲艺术的博大渊源,如我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剧、印度梵剧等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的相关知识,告诉学生这三大古老戏剧文化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有300多个剧种在演出,剧目数以万计。同时也向学生介绍一些外国人对中国戏曲痴迷的故事,外国人能对中国戏曲有浓厚的兴趣,我们中国人更没理由摒弃这片艺术宝地了。
  (二)综合传递,在音乐实践中激发兴趣。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要想培养孩子对戏曲艺术的爱好,光有“声”、“形”的引导是不够的。热闹是一时的,门道是永久的。只有对所学知识不断积累,学习的兴趣才能持久。新课标指出:“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戏曲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她的艺术魅力在于在以演员为主体的表演艺术基础上,融合传统美术、传统时空艺术、传统民族音乐、传统雕刻造型艺术的综合艺术。这些综合艺术美无不体现在各个戏曲表演中的每个环节,特别是在戏曲人物和戏曲故事中尤为突出。戏曲人物中一般除了龙套角色,每个人物都有唱腔,而戏曲人物的唱腔部分本身就是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还有不同节奏的锣鼓经、曲牌等;表演时人物也一定有亮相,“亮相”是中国戏曲独有的造型艺术,各种戏曲中的“台步”、“指法”,也应该列属造型艺术范畴之内。针对这些戏曲元素的综合启迪,我在教学辅导中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不断传递:让孩子练练台步、学学指法、听听唱腔,熟悉锣鼓经、摆亮相、练工架,再让他们学一些程式化的表演手法。如开门、关门、划船、抬轿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了解、接触,把若干程式按生活逻辑和舞台逻辑结合起来,再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确定行当。针对小生、花旦、彩旦、老旦等不同角色,选上几段适合他们的唱段,抓住孩子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点,把握时机,让一些接受能力较快的孩子做示范表演,起到相互学习、相互督促、相互指正的作用,从而既挖掘孩子的艺术潜能,又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既增加孩子对戏曲艺术知识的了解,又为他们打开通向戏曲之门。
  (三)课内、外整合,发展学生兴趣。
  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表演才能及创造才能,我在课堂上开辟了“戏迷天地”、“戏曲大舞台”等栏目。如在学会《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后,我让学生即兴创编动作表演;当教师用旦角的念白问学生“你叫什么名字”时,学生则会用生角的念白回答教师,不事先准备,一切都是临时创作,同时还加上不同行当的表演动作。这样,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可得到充分发展。
  “不进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是昆剧《牡丹亭》中的一句唱词,时尚普及为年青人打开了一扇观赏传统戏曲的大门,兴趣是走向喜爱的第一步,从兴趣到热爱,还有一个过程,要激发更多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的兴趣,光靠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牵头成立了“戏曲俱乐部”,吸收学生参加,让有戏曲表演兴趣和天赋的同学有更大的学习和发挥的空间。在这里,学生可以学到难度较大的曲目,可以排练小折子戏,可以得到专业的校外辅导员的指导,可以在课堂上担任示范者,可以排练节目参加表演,称为戏曲学习的推广者。
  二、教育实践的收获与体会
  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我深深地感觉到:要提高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
  (一)音乐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戏曲水平,做戏曲的欣赏者和爱好者。
  《音乐课程标准》在提升素质及修养时指出:“音乐教学要想让学生感动,音乐教师自己首先要感动,因为只有音乐教师首先走进音乐,学生才有可能走进音乐。”教师在戏曲课堂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戏曲音乐的积极态度。“艺高人胆大”,如果教师本身就有一定的戏曲修养和较为地道的戏曲功底,那么在课堂上就会更自信、更自如地侃侃而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使戏曲教学变得更加有魅力。所以,教师要自己先喜欢上戏曲,多听、多学、多唱、多接触戏曲,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厚积薄发,应用自如。
  (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选择教材。
  由于学生对戏曲一无所知,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系列有序的、不断递进的戏曲教学活动内容,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使他们从模仿―探索―迁移―创造,从跟学―愿学―会学―乐学,将戏曲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做、念、)贯穿在一个序列中。
  引导学生了解戏曲唱腔是第一步。唱包括唱词和唱腔,涉及具体的方言和音乐曲调的问题。各种地方戏曲的不同,首先就是从语音特点和声腔曲调方面表现出来的。由于戏曲是用方言演唱,因此我选择了与普通话非常接近的黄梅戏开始学习,如《对花》、《谁料皇榜中状元》、《天仙配》、《夫妻观灯》等。戏曲唱段一般是四句,一节课就能熟练掌握,如锡剧唱段《推呀拉呀转又转》、京剧唱段《苏三离了洪洞县》、越剧唱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再加上走圆场步等一些简单的动作学习,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也就更浓厚了。
  三、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足与建议
  一年来的戏曲教学实践活动,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今后努力,如教师的戏曲水平特别是舞台表演水平急需提高;戏曲学习与表演的机会不多,难以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家长的看法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等。
  对于学生的实践活动,如地方戏的唱段学唱,对其表演的要求不可过高,重要的是学生全面、热情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培养学生对中国戏曲的兴趣与爱好,激发其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要振兴戏曲,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瑰宝,使戏曲艺术代代流传,不仅需要好的表演者,更需要大量观众。“振兴戏曲从娃娃抓起”,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与喜爱,使更多的孩子走进戏曲、了解戏曲、喜欢戏曲。因为有了孩子们的参与,祖国的戏曲艺术就会更加灿烂辉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28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