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学音乐创新教学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芮永红

  摘 要: 创新教学对培养创新人才,推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中学音乐课程的特点,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中学音乐创新教学实施作了初步探索和阐述。
  关键词: 中学音乐创新教学 问题 对策
  
  音乐创新教学方法是将教学寓于游戏之中,让学生们自主活动、自发探索,这些有利于他们的主体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也为他们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学生们在快乐中学到一些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正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音乐,而是让他们主动地、发自内地感受音乐,引起他们对音乐意境的联想和想象。[1]
  一、中学音乐创新教学问题分析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针对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将中学音乐课程的价值定位在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四个方面。[2]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教师们积极投入课程改革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这几年摸索阶段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其一,完全摈弃原来的“双基”教学,忽视基本功的学习,完全忽略基本乐理、视唱练耳、节奏训练等基础教学,导致学生在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时候,由于基础知识的缺失,创造性学习受到阻碍。
  其二,引导学生兴趣时偏离了方向,学生只对音乐之外的别的东西(如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感兴趣,而不是对音乐产生兴趣。就好像在音乐课上表演一项惊人的化学实验一样,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引起兴趣的不是音乐本身。
  其三,注重形式,忽略内容。为了在音乐课堂上形成一种热烈氛围,没有目的、缺乏针对性地组织多种活动,冠以“创造性讨论”或“研究性学习”等时髦名词,实质并未真正地“讨论”、“研究”,学生在看似热闹的一节课中无论是情感还是知识方面都无甚收获,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其四,一线的音乐教师们作为课程改革的先行者,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机会太少。教师们各自摸索,艰难前行,很多教师重复着某个方面的教学研究,造成资源、时间的浪费,一些好的创新经验未能得以及时交流和推广,这些都阻碍了音乐创新教学的发展。
  二、中学音乐创新教学计划与策略的调整对策
  (一)调整教学计划
  1.增加乐理知识的部分内容。
  基于学生要学习乐理知识的愿望,以及他们对乐理知识不太了解的现状,适当地增加部分乐理知识,乐理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唱歌曲、欣赏音乐、学习简单的乐器演奏等。
  2.增添部分流行音乐及通俗音乐。
  音乐教材上的内容都是比较经典和严肃的音乐,流行音乐和通俗音乐几乎是空白。因此很多学生对于音乐课没有兴趣,有些学生上课甚至不愿带着课本来,加入了这部分内容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学生求知的需要,可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3.增加学生自己的演出欣赏。
  音乐课本上都是一些名家的作品,这使学生觉得离他们的距离很远,因而在教学中可以增加部分本校学生的演出欣赏,通过欣赏、分析身边人的作品,缩小他们与音乐的距离,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觉得原来自己也可以做得很好。
  (二)改进教学策略
  1.加强师生互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如在乐理课上:可以增加一些节奏练习让学生加上身体动作拍奏,通过身体的动作让每位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加强对节奏的掌握。在音乐欣赏课上,可以加进让学生模仿表演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表演体会作品的内涵。
  2.重视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群体精神及合作能力。
  中学音乐新课程是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动力,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音乐活动中,所组织的音乐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种目标是学生认为有参与价值的,是对提高音乐修养有益的。例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认真聆听音乐,而且组织学生收集有关《黄河大合唱》的文字资料,组织学生出版音乐墙报,讨论《黄河大合唱》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讨论冼星海对中国音乐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等。这种活动方式突破了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代之以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的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在积极参与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另外,在中学音乐课程中,通过许多艺术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精神[3]。例如,在排练合唱作品时,使学生明确自己声部所处的位置、应负的责任、声部进入与退出的时间、力度的把握、音色的调节……这都是有益于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与合作的。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精神方面,音乐课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而且是那样的自然、和谐、有效。
  3.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对实施不同模块的教学明确指出:“各地、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模块分步实施。总的原则是优先开设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模块-音乐鉴赏,以保证学生获得参与现代生活应具备的音乐文化素养。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发课程资源,逐步开设其他模块,积极为普通高中学生学习音乐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学生通过对音乐鉴赏模块的学习,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应具备的音乐文化素养,再从其他五个模块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模块学习[4]。此外,对于具有较强音乐能力并愿意在音乐方面继续发展的学生,要鼓励他们选修其他模块,继续深化自己喜欢模块的音乐学习。这样的模块设置,既重视了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了某些学生的特长发展;既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又充分发挥了音乐特长生的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既使特长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又提高了全体学生的音乐素质,从而使高中阶段的音乐教育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结论
  21世纪的音乐教师任重道远,新的课题摆在我们的面前,新世纪中学音乐教师的职责不单纯是传授知识、培养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开发和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每位音乐教师都要有紧迫感,不断学习,努力探索,增强科研意识,在各方面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胜任中学音乐教学的工作,才能为培养合格的新世纪创新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爱青.解放、创造、发展[J].音乐生活,2006,(12).
  [2]马新宾.创新学习模式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音乐教育,2006,(9).
  [3]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4]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37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