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 莉

  摘 要: 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意识到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从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出发,对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探讨,对于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文化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1.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
  文化和语言的关系紧密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折射文化的棱镜,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语言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而文化是语言的根基,制约着语言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也促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精细。总之,语言不只是一组组抽象的语言符号,而是某种特殊文化和生活哲学的象征。符号为语言的外在表征,而文化是语言的内在生命。语言与文化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决定了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地位。我们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不触及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外语教学亦是如此。正如邓炎昌与刘润清所说:“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指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它还指要学习以其为母语的人是如何来看待世界的,他们是如何用该语言表达其观点,反映其风俗及社会行为方式的……语言学习与对其文化的学习是分不开的。”[1]
  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是指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外语和相关文化有机融合,以便使外语学习者通过语言习得而习得文化。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教育部高教司于2007年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2]跨文化交际被正式纳入大学英语教学主要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范畴。这就明确表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开展文化教学(culture teaching),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剧了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和合作。学会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对于处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年人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广大英语教师的共识。
  2.文化教学的内容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可以指一个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以张占一、吴国华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将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教学内容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张国扬、朱亚夫)。[3]张占一认为: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与非语言文化因素。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即引起偏误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知识文化包括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知识;交际文化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委婉语和禁忌语。[4]外语教学要将两种文化的教学结合起来。文化教学的内容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2.1词汇
  在语言的诸要素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为紧密,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心理的变化。英语中有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如果没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就很难理解记忆并正确地运用。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这些词与汉语含义有别的特殊文化含义,从而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达到词汇教学的真正目的。如“intellectual”这个词和“知识分子”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义大相径庭。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及中学教师、医生、工程师等一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欧洲和美国,“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人,而不包括大学生、中学教师等。此外,该词在美国并不总是褒义,有时还用于贬义。
  2.2句子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词汇、结构不太复杂的句子,但其含义却无法理解,主要是因为句子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背景。
  例如,许多高校广泛使用的英语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八单元A课文“There’s a Lot More to Life than a Job”中有这样一个句子“Most people,in their youth,resent the Social Security deductions from their pay,yet a seemingly few short years later find themselves standing anxiously by the mailbox.”许多学生不理解该句的意思。如果学生了解一些美国的养老金制度,对该句的理解就会迎刃而解。美国养老金由政府强制性养老金、雇主养老金和个人储蓄养老金三部分组成。其中政府强制性养老金计划(Social Security)是最基础的养老制度安排。参保人每月从工资中扣除一定比例的社会保障税(Social Security Tax),其达到65岁法定退休年龄后可每月领取政府养老金。所以句子最后实际上表示:“他们发现自己焦急地站在信箱旁边等待政府的养老金支票。”
  2.3篇章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篇章文化内容,挖掘其内在的文化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一单元A课文“Time-Conscious Americans”讲述了美国人的时间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总结美国人如何节约时间,再联系最后一段让学生比较美国和其他国家在时间方面的文化差异。在此基础上,教师告之学生美国是单元时间文化。对于单元时间文化的人来说,计划非常重要,每天的计划和时间安排最迟一周前就定好。工作上的见面必须事先预约好,谈话内容以工作为主,开门见山,没有相互的寒暄。单元时间文化的人的另一个特点是排队意识强,公共场所秩序井然。相比之下,中国遵循多元时间文化。多元时间文化的人对时间的态度和处理方式相对随意和灵活,计划可随意调整,工作见面时可以寒暄或拉家常。多元文化的人排队意识弱,经常有插队的现象。学生了解了不同的时间文化特点,和美国人打交道时就会考虑到美国人的时间观,避免交谈时由于文化差异而有可能产生尴尬。
  3.文化教学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方法将文化教学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借鉴外语教育家斯特恩(Stern,1983)《全方位外语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下列一些方法。
  3.1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文化教学应该结合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知识文化虽然不直接影响交际,但知识文化中的背景知识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背景知识与语言知识同样重要,是阅读中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有的学生理解词汇、句子结构,但是因为不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就无法正确理解文章的含义。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第七单元B课文“Martin Luther King”介绍了马丁・路德・金领导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取得的成就。我所教的学生大多数听说过这位伟大的黑人民权领袖,但也有极少数学生没有听说过他,有个学生竟然将他的名字翻译成“马丁・路德国王”,令人啼笑皆非。大部分学生也只是听说过金和他的著名演讲“I Have a Dream”,但很少了解他组织的几个争取黑人权利的重大活动,也没有读过这篇演讲,所以面对该课文学生一脸的茫然。我给学生们介绍了有关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这段历史,帮助学生理清文章中出现的众多地名和一些人名,学生感到对文章的理解顺利多了,能自己纠正课后阅读理解题中做错的题。
  3.2比较中西文化差异
  有些学生语音、语法学得不错,但是说话常常不得体,主要原因是学生学习英语时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不注重中西文化差异。我的学生开始上课时总是这样问候老师:“Good morning,teacher.”在汉语里“老师”不仅是称呼语,还是尊称。但是在英语中“teacher”不能用作称呼语,也不是尊称。在英语国家,中、小学里一般是在姓前冠以“Mr”,“Mrs”或“Miss”称呼教师。在大学里如何称呼,取决于学衔以及得过什么学位。对于教授、副教授,一般在姓前加上“professor”,对于不是教授、副教授,却拿到博士学位的教师,称为“Dr.”。对于其他教师则用“Mr”,“Mrs”或“Miss”等称呼。在美国,许多大学生直接叫老师的名字,老师并不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反而认为学生能这样做,说明自己平易近人。这是中西文化在称呼上的差别之一。文化直接影响甚至制约该语言的语言结构、语言交际模式、篇章修辞原则等,从而使不同语言的各个层面都存在文化差异。此外,文化差异还体现为在语用上及价值观上的差异。所以比较文化差异是文化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
  3.3直接阐释法
  这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即教师对教材中容易引起学生理解困难的文化现象,尤其是那些含有丰富文化意义的词语、典故、委婉语、谚语、习俗等文化知识内容进行直接讲解。如:Achilles’ heel(阿基里斯的脚踵:唯一致命的弱点);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4.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教学活动离不开文化教学,二者相辅相成。在英语教学中结合文化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技巧的同时了解文化,真正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开拓思维,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张国扬,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张占一.试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
  [5]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50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