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仁秀
摘 要: 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大英教学中始终处于边沿化甚至被遗忘的地位。挖掘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价值既是素质教育的必须又是教育的社会效益最大a化的要求。高校英语教师要跳出急功近利的圈子,让素质教育和英语教学同步。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人文素质 培养
一、人文素质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的历史回望
回顾大学英语教学沿革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始终处于边沿化甚至被遗忘的地位。在此,笔者不妨借郑树堂教授为《外研之声》撰写的文章中对中国英语教学发展历史的梳理,来探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英语教学的缺席现象。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是英语教学在中国是“小荷刚露尖尖角”的阶段。196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公共英语教学大纲。该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是“为学生今后阅读本专业英语书刊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唯一的教学要求是阅读。
70年代末,由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英语的重要性再次凸显。当时的公共英语教学出现过两种倾向。一种是专攻“科技英语”,另一种倾向是“听说领先”,是针对改革开放形势下外贸和对外交往中进行交流的需要。英语教学呈现出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倾向。
1985年出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理工科用)》和1986年出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科用)》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部完整的大纲,在理论上引进、应用了二语习得、语言共核、功能意念、语言技能(读的技能,听的技能,写的技能,说的技能)、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EG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EAP)等先进理论。这两部大纲在表述上都确定了阅读的主导地位。大纲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和译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
从1987年起,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全国范围实施。大学英语的教学与估评从此走上了规范化、系统化、全面发展的道路。而在以考试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仍然处在边沿地位。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04年出版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中明确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综观几十年来大学英语教学走过的道路,我们不难发现,英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仅仅是作为一个语言工具存在的。英语教学始终没能走出急功近利的圈子。无论是五、六十年代大学英语教学的初始阶段,或是七、八十年代英语的地位凸显的阶段,以及1985年及1986年颁布的第一部完整的英语教学大纲,都把提高阅读、口语交际等实用技能作为大英教学的重要任务,几乎完全忽略了英语作为人文学科领域一部分的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可喜的是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地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特别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英语教师不能把课堂目标局限在传统的知识点讲授上,而应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蕴涵的人文价值,把英语教材不仅仅作为语言素材,更应当看作不可多得的人文教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要以学生的价值实现、人格完善、能力提高、兴趣满足、感情优化等方面来定位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为本来设计课堂,把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融进课堂。
二、走出急功近利的思想圈子,确立人文素质教学的理念
虽然大学英语新的教学大纲明确地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提高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技能成了高校英语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CET指挥棒更使大学英语教师在迷茫中前行。利用英语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已不自觉地退到尴尬的境地。大学英语教材中蕴涵的大量人文价值被轻轻略过甚至被完全忽视。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其一,商业社会中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对教学领域的冲击。考试、就业、出国留学使英语学习者学习动机非常明确。英语教师也逐渐妥协,迎合学习者的需求而忽视英语教学中人文价值――这使学生受益终生的东西。其二,大学英语老师处于繁重的教学压力下,课堂时间的限制使老师们把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因素作为课堂之外的一个延伸部分,留给学生去思考,而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事实上,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缺席实在是英语教学的一种悲哀。孔子云:“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或也。”“传道”始终应处于教育的首位。语言教学决不是游离于教育研究领域之外的一个独立体。毫无疑问,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通过外语感悟到异域文化的新鲜和独特,与我们本土文化相对照,会提高我们对美的鉴赏能力。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更是传承人类文化、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及塑造高尚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离开了对文化和蕴涵在课文中的人文价值的挖掘,语言学习最终会陷入枯燥无味的境地,进而使学生失去兴趣。陆谷逊教授曾言,引导学生适当淡化功利性学习动机,追求一点“形而上”的学习乐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外语(张后尘主编,1999:120)。自然,英语教师功利主义的教学理念必然助长学生功利主义的学习动机。所以,要想通过英语学习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之思想境界达到一定的高度,英语教师必须高瞻远瞩,摒弃功利思想。
三、让人文素质的培养渗透英语教学
首先,人文素质的培养应和英语教学过程同步。人本化论者马斯洛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完善人性的形成和达到所能及的境界。而在常规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只是被当作为一种认知另一种语言符号的工具。英语老师通过对一篇篇课文的分析,教给学生词汇、语法和篇章结构,最终为其通过英语四级考试打下基础。在“教”与“学”过程中,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唯一媒体。教师围绕课本这种单调的知识讲解模式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改变以课本来定位的思维模式,用社会角色理论指导教学,以人即以学生来进行定位,引导学生就教材内容进行反思和感悟,弱化教师在课堂上的中心地位,为学生创造平等自由的会话语境。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潜能的发挥;主张学习者积极、自发学习,强调自我评价的重要性;促进学习者的自主性应成为每个学习者和每位教师的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教的过程,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包括学习中的情感与态度的变化、思考过程中的思维发展,要尊重学生的追求和能力、素质的提高,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与辩论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合作竞争意识,更把学生提前放入社会中,让他们反思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课堂应从小处考虑到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需要。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产品,它是被动的。它位居群体之中,它是社会代码,用于组织语言并构成使用语言机能所必需的工具……”站在索绪尔语言理论的角度来考察英语教学,我们发现英语教师是在用英语这一社会产品为社会培养社会需要的另一种产品――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材。语言是属于社会的,是大众的。那么语言的训练是离不开和他人的合作的。所以,英语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作精神的培养。这种合作意识事实上是指走上社会以后,一个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集体团队意识。这是集学习法和人文素质培养为一体的一石两鸟的做法,也是学生及社会受益良久的教育之计。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有意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作为教学目标设计进去,认识到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不仅是受教育者语言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接受人文熏陶的过程、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
其次,大学英语教师要以独到的眼光发现教材中闪烁着人文美的素材。大学英语教材所选入的文章多是文字优美、人文底蕴丰厚的经典之作。教师应挖掘这些蕴涵在异域文化中的美点,诸如人格美、思想美等,这种人文的熏陶能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性中美好的一面的敬慕和向往,最终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持久的人文精神和品质。这些比建立在字词句基础上的语言符号的学习意义更为深远。大学英语第二册“Lessons from Jefferson”一文处处闪着人文美的光辉,把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高尚的人格、脚踏实地的作风、宽阔的胸怀及卓越的才华一一展示出来,不由得让人油然而生敬意。英语教师在讲述这篇课文时,可在背景材料上作以补充,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了总统光环之外的杰斐逊的故事。在分析课文之后,老师可以和学生们一起高声地诵读描述杰斐逊的风范的几个标题句,更能收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同时也会使学生们对自己进行反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这位异国领导人产生由衷的钦佩之情。同样,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在“A Day’s Wait”一文中为我们成功塑造了一个九岁的男孩在面对死亡时沉着冷静的“硬汉”形象,赞美了人类在死亡临近时的一种大无畏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及文中优美的打猎的场景,学生们受到了美的熏陶,被文中这个临危不惧的小英雄的精神而深深感染。大学英语第三册“Why I Teach”一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他在大多数人都追求金钱和权利的社会选择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且在文章结尾由衷地发出感叹,教书还带来了金钱和权利之外的东西:那便是爱。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爱、对书本和美好思想的爱,还有对出类拔萃的学生的爱。读着这篇行云流水般的优美文章,一个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不时地萦绕在读者的脑海里。课后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了人生理想的自由讨论,他们从这篇文章中看到了作者心灵深处闪光的一面。在这深受商业浪潮冲刷的经济社会里,一部分大学生也被拜金主义之风吹昏了头脑,这篇文章帮助学生们重新看待人生理想,净化了学生的心灵。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是一个自然实施的过程。英语教师要以美的眼光去发现,要以美的方式去实现人文素质教学的目标。
四、结语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言教学更是一门艺术。英语作为一个独特的学科领域,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特质。一个轻松愉快、自由和谐的课堂环境首先就为学生营建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这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勇于表现自我的一个保证。此外,英语教师高尚的人格、得体的仪表、悦耳的音质也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到了熏陶的作用。英语教师在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同时,还要坚决走出旧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模式,以发展的眼光,利用社会学及人材学理论,发掘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价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努力实现英语语言的外在工具功能和内在人格塑造功能的完美结合,最大化地提高教学效益的产出,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心红.论外语教学的美育功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6).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8).
[3]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6).
[4]郑树堂.探索与实践: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历程.外研之声,2008,(1).
[5]冯忠良等编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2).
[6]索绪尔著.高明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
[7]张后尘.外语名家论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50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