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下的初中政治教学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丁志旺

  摘 要: 思想政治新课标立足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同时也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而制定。本文探索了初中政治课教师如何改进对教材的处理,对教法的安排,以及学生学法的指导,以适应新课标对初中政治教学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
  关键词: 初中政治课 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特别指出:要积极改进中小学的思品课和政治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这说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已为国家所关注,因此,初中政治课教师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承担起所要担当的历史责任。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改的显著特征,我们要使学生改变过去那种被动、机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体现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新课程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所以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方法,采用举例、讨论、辩论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另外,可采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生动直观的画面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重视教学研究的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一、改进教学方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学生需要通过教师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兴趣的增强可以激发学习动机。所谓动机,是在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入活动的内在动力。教学中理论联系社会、学生的实际是激发和端正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例如,近年来,我指导初三学生进行以“家乡的变迁”为主题的社会调查,要求他们抓住两个关键时期进行前后对比,一个是家乡解放前后,另一个是家乡改革开放前后。通过社会调查和考察,搜集材料与写调查报告,学生增强了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新的教育改革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提高了,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专多能、综合素质过硬、总能给学生以新鲜感的有活力的老师。我始终认为要让学生喜欢政治课,老师必须首先让学生喜欢自己。那么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老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理论、常规教学手段外,能歌善舞、表演才能、绘画才能、幽默感等素质也必不可少,这些素质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品位,而且可以使教师具有吸引力和活力。如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设计一些好的板书,在课堂上使用幽默的语言,适当穿插一些时政故事,采用歌曲导入,等等。这样,每一节课学生们都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用好新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社会生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要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教师必须使实际教学内容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和学生思想实际相贴近,进行生动活泼形象化教学。例如,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举例说明原理时,尽量做到:用中少用洋,用今少用古,用近少用远,用熟悉少用生疏,用正面少用反面的事例。这样使农村学生不因地域的差异、知识视野的狭窄而对原理、概念、观点的理解产生困难,觉得枯燥无味,同时,使学生感到从思想政治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确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重新修订后的初中政治课本,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讲道理浅显明白,每一课都有一些动人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和事例,有较完整的“阅读与思考”资料,有形如“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填一填”、“比一比”、“试一试”、“做一做”等小栏目,还有活动设计。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有兴趣去读,并且大体上都能读懂。在让学生阅读时,我们可先根据课文内容、教学要求,设定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也可让学生自己去设计问题,寻求答案,解决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限定学生阅读时间、阅读方式。有的课文需要细读的,学生要勾画重点,思考问题,给的时间就长一点,有的只要学生大概了解一下内容的,学生跳读一下即可。一般情况下两者要结合起来,跳读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整体框架内容,细读部分章节有利于深挖内容的本质东西,拓展知识点。阅读以默读为主,但对一些需要强记的知识点,我们可以让学生大声朗读。对一些小故事,可让个别同学朗读或讲解,营造一定的教学氛围,以情感人,以理明人,以事励人。教师组织学生读书,可以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并培养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学生可以自主进行知识架构,价值取向和思维品质在潜移默化中能得到升华,为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三、倡导合作精神,开展探究性学习
  要让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要转变角色,即由传授者变为引导者、促进者,在教学上力求体现民主性、平等性,创设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倡导一种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精神,让学生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进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放弃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多看、多问、多想、多讲、多行。重视每一位同学的见解,赏识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对一些问题的思考,鼓励同桌合作求答案,同桌之间时有争议,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鼓励同桌经常互查学习笔记,互查作业情况,互相监督,共同提高。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以自主或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教师要选取恰当的资源,以教本内容为重点,确立教学目标,选取教材内容,要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有所发展,有所提升。教师要恰当地给学生提供探究的问题。探究问题的确立可先由学生质疑,然后进行选择,也可由教师质疑,然后组织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适时参与,切忌主观地将学生的探究引入自己的思维定势。
  如我在教初一政治时,要求学生写一篇小论文,题目不限,时间为一个星期。初一学生还没写过论文,我就适当指导学生论文格式,给一定的参考题目,平时关注学生论文的进展情况,与他们探讨。主要还是学生自己去关注生活,发现问题,查寻资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很多学生为了进一步掌握写论文的技巧,便去书店查资料,或问家长。为了寻求一个好的论题,学生关注电视报纸上的新闻,平时谈的话题也经常是问其他同学论文的进展情况。从学生的论文题便可看出学生涉猎的知识范围是广泛的,如《如何把握学习的新节奏》、《文明行为也是投资环境》、《如何让家乡更美》、《如何学会自我保护》等。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拓展了知识面,掌握了更多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四、知行相统一,开好活动这一课
  初中政治教材中均安排了活动训练这项内容,并且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初中政治课活动内容丰富,设计的许多活动有较好的操作性。有些小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便能进行,这些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育效果。课后的活动,不是要学生重复书本上的名词、概念,去机械地重复那些知识,而是紧扣每课的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让他们通过认真思考,去回答一些问题,去活动和实践一下,获得自己的体验,以达到巩固和提高认识、启发思想的目的。
  如我在讲授初三政治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时,在课堂教学中插入活动,要求学生制作一张表格,把他们认为在法律和道德范围内应该做的事情和不应该做的事情列出来,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发言踊跃。通过此活动,学生明确了什么是责任、自己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强化了“要做一个道德高尚有责任感的人”的体验。

  五、加强热点教育,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热点问题教学应有“趁热吃”的时间观念,教师要“目锐”“手快”,既要及时把握热点大事,又能随机融入到教学中去。首先,在热点问题产生的第一时间及时把握它。其意义在于借助热点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把书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距离拉近,“趁热”深化教学。其次,在热点问题发生重大变化的第一时间敏锐地把握它。这样以“特写”的方式,让学生更“现实”地透过热点问题的最新反映,深入运用知识揭示其本质,深化对当前社会现象的认识。一句话,热点问题发生时“注视”它,热点问题有重大变化时“抓住”它,热点问题教学就能始终与社会发展趋同,教学活动不但凸显时效性,而且具有吸引力。
  政治开卷考试,强调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点、原理,分析解决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以社会热点为主线,开展“校园话题、学生论坛、教师观点、身边事、大家谈”等活动,或于教学中直接渗透社会热点、典型材料教学方法等,这样,既扩充了课堂知识容量,又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以及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六、充分利用各种教具,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注意选用教具,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如讲“祖国养育了世代儿女”的内容时,我挂上彩色大地图,祖国地大物博、秀美山川、佳境名胜,一一跃然纸上。讲“为人民服务”,用投影机打出周恩来的大幅画像,那浓眉英姿、微笑神态,使学生感到了他那博大胸襟和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讲“发挥艰苦奋斗精神”时,我把从校园里拾来的白生生的大块面包摆上讲台,让同学们背诵“锄禾日当午……”,并展开讨论。
  我还把现代化教学方法运用到政治课教学中,通过运用图片、电视、录像、幻灯、多媒体等教学设施,让生动形象的“图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让学生在积极思维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觉悟。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重点,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学习的主人和生活的主人。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学习过程已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按照意见要求,更新课程理念,改进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新课程标准”,2006.
  [2]李春生.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新理念[M].教育出版社,2005.
  [3]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53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