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和秀梅
摘 要: 科学的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性的作用。然而,在教育过程中,儿童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因此,教育要尊重儿童的感受,尊重儿童的选择,鼓励学生的创造。
关键词: 教育 儿童 主体性
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中,教育的影响力更强大,更具有决定性,所以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是,教育是否能对儿童身心发展起促进作用,关键在于教育注重教育的科学性,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一、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是一种主从关系,其中儿童的发展是主,学校教育只是从属于儿童发展,为其服务的;它们之间也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儿童发展是源于人类性的目标实现过程,而教育仅仅是实现发展的特殊手段,其特殊性,恰恰表现于教育活动的目的设置、方法和内容的选择,都是以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科学性认识为基础的,因为它考虑到儿童发展的规律,所以,与同样能够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其他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和一般的社会人文地理条件相比较,教育的影响力更强大,更具有决定性。简言之,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但是,教育加速儿童身心发展的善良本意能否转化为现实,除了受制于教育是否真实地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外,还取决于教育工作者是否了解社会生活,提供给学生的教育内容、方法等是否真实反映了社会生活的需求,从而使其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相一致,即教育的科学性,是减少儿童发展中儿童自我对环境反映的盲目性、歧意性的有效性保证。要做到教育的科学性,应该把握四个方面:第一,教育目标要真实反映社会的要求;第二,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第三,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第四,教育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在教育过程中,儿童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但是,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尤为重要,因为授受教育也必须以学生主体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往的教育理论强调学生是被塑造的客体,是外在于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教育目标的被动承载者。其结果忽视甚至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此,教育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尤为重要。
二、教育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主体”是指从事活动的人。主体意识是指从事活动的人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活动中的地位、责任和义务。作为学生,其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就要认识到自己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而不是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要积极主动地承担搞好学习的责任和义务。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表明,儿童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儿童主体的自我调节活动。外界环境的刺激,只有被主体选择,成为主体的反应对象时,才会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相应做出的,是自己的活动过程。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的意义,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儿童选择的范围,并引导儿童正确地认识外在环境因素对自身的价值。这也是与其他外在因素相比较,教育对儿童发展能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但是教育只能帮助儿童做出选择,却不能代替他们做出选择。教育的成功,毕竟以教育目标在儿童发展的结果中得到体现为标准。
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在不同的情况下,由于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要求不同,因此在具体方法上会有很大的变化。在此我只提出几项基本的原则。
(一)要尊重儿童的感受
虽然我们都知道,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常常关注的是教学的内容、性质、组织形式等本身的意义,而很少关注它们对学生而言是什么意义,即学生自己是怎么看待、感受和评价这些东西与自己的关系的。可这一点又恰恰是决定教育作用的关键。
试想,如果学生认为我们对他们讲述的知识是不真实的、不现实的或者根本就是错误的,根本就听不懂,他们还会把这些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吗?如果活动过程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被忽视、被排斥的,他们还会把这个活动看作是自己的活动而有相应的反应吗?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要时时关心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并以他们的感受为依据来选择教育内容的展示方法、教育要求的表达方法和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等等。要做到这一点,平时就要多关心学生,经常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也要与学生有更多的课外交流机会。
(二)要尊重儿童的选择
对外界刺激的选择反应是人的主体性的本质特征之一。现代儿童发展理论把儿童的发展看作发展主体不断自我构建的过程。也就是说儿童的发展首先是一个动态的自我塑造的过程,而发展的结果,取决于发展过程中主体在构建过程中对于反应什么和如何反应等作出所有选择。
儿童发展的差别与儿童的充分发展,都与发展主体的选择性相关联。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就是给学生展现个性的和按个性特点进行发展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从内容到方法和组织形式方面,都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在学习内容上有所偏重,在学习方法上有自己的特点。这一点对小学阶段儿童的发展尤为重要。
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往往觉得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各种倾向性形成的过程中,而他们又很缺乏判断和选择能力,教育中就应该严格地控制他们的所作所为。例如,有的数学教师教学生解算术题时,只教自认为是最好的一种方法,并要求学生一步步按老师规定的程序去做题。违反程序的为错,用其他方法得出正确答案的也算错。学生的选择权完全被剥夺了。这种做法,不仅会抑制学生个性的表现,造成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局限问题――任何事物只会有惟一正确的可能性,而且会损害学生的自信心,对以后的发展造成阻碍。
在不违背教育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的条件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和尊重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选择性,支持每一个学生按自己的特点去发展。这是实现提高国民素质这一根本性教育目标的保障。“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个人的自由发展,就是依据自身特点做出选择的发展。
(三)要鼓励学生的创造
严格地说,创造性也是一种选择,但它是一种与众不同、承前启后的选择。创造的实质是人对自身行为可能性的新发现、新尝试。创造是人的潜在能力得以发挥的根本途径,也是个人发展与人类进步的根本途径。
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不仅是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和服从教育要求的过程,而且是自主地探索世界、感受社会的过程;学习的结果,也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还要形成科学精神和恰当的生活态度。否定学生创造性的教育,会造成学生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僵化。在学习中否定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会让学生直观地感到,人在世上中是没有什么作为的,世界也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在他们的活动中,他们一再被告知世界就是这样的,有它自己固定的规则,只有按这一思维原则去看待世界,去控制自己的行为才是可行的;来自于自我感受和思考的东西,常常被认为是可笑的荒谬的。在这样一种被否定加自我否定的感受下,学生是不可能领会到认识是无止境的,真理是不断发展的,文明是人类创造的,自己也具有这种创造能力的道理的。一个不会选择与创造、没有责任感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从小学起,就鼓励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挥。让他们能经常地体验到与众不同的想法或做法给自己带来的变化;看到自己反常规做法对所涉及事件的影响,从而体验到人存在的作用和意义,逐渐形成自我发展的主体性、积极性,充分挖掘自己发展的潜力。我们要警惕:抑制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将造成学生发展潜力的浪费。
总而言之,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但是,教育也应该在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的前提下进行科学教育。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美]劳拉・E.贝克著,吴颖等译.儿童发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张庆林.中学生主体教育.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
[5]黄济,劳凯声,檀传宝.小学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64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