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强化德育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姜 华

  在中学体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是毫无疑问的,半个世纪来我国一直是这样要求的,广大体育教师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信念、情感和意志品质,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优势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其特点是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中,同其他学科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1.体育学科是学校中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学科,也是各学科中唯一的一门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中都接受体育教育,保证了学生从幼儿园直到大学连续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2.学生的各种思想意识和言行等一般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而是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中表露出来的。而体育与健康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和活动进行的。教师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言行,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既具体又实际,其效果是有些学科所不及的,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广泛的、较强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教育因素,它处处与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时机
  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还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地进行教育。所谓适时就是动机问题,因此,每位体育教师都应当在课中把握有利的时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时机是很多的。
  1.教师言行中的教育时机
  (1)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教师上课就必然要在学生面前亮相,学生能从老师的形象中体察到老师的气质、对事业的热情和信心,从而决定向老师学习的程度。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庄重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2)体育教学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对塑造学生的灵魂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更不能侮辱谩骂他们。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
  2.组织教学中的教育时机
  (1)建立切实可行的课堂常规。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课前备课。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课前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上必然杂乱无章,学生没有兴趣,教学效果必然差。课前场地的布置要井井有条,做到既美观又便于组织教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不紊的工作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布置场地、器材和使用、送还器材。这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应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做好这项工作,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从中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
  (4)分组及不分组轮换和分组教学。在分组及不分组轮换调队时,要提倡让兄弟班、组先行通过,切忌抢行或互相穿插,对本班调队中互相谦让的组长及时给予表扬,培养学生互相尊重、讲礼貌的文明行为。
  3.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教育的时机
  教师应通过教学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现代体育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活泼愉快、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的优良作风。
  (1)通过对体育教学的目的、饮食、营养与健康、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等知识的介绍,组织学生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观看反映我国体育事业巨大成就的录像、收听广播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积极锻炼身体的自觉性,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
  (2)耐久跑教学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的良好时机。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多数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怕长跑、怕吃苦的比较多。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情况,从严要求,有意识培养他们的吃苦精神,不给怕苦者留有余地,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3)在跳跃、障碍跑或支撑跳跃等项目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
  (4)在球类项目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其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应变能力,团结合作,充分发挥集体力量,让学生感受到球类比赛取胜要靠集体力量和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正确对待对方的犯规,决不允许施以报复的手段;要正确对待裁判的漏判、误判,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待裁判对双方的判罚。
  三、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
  1.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探讨,目的就是挖掘其特殊、鲜明、持久的教育功能,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激励学生积极科学地参加各项体育锻炼,使他们从思想上热爱体育,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行动上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关心集体,团结互助,遵守纪律;从精神上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苦、不怕累,克服困难,努力拼搏的坚强毅力。
  2.中学时代既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又是道德品质形成的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因此,就学校来讲,不断深入、全方位地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显得十分重要。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体育教师不仅承担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而且承担着学生早操、课间操、课名体育竞赛和课余训练等工作,这些课外体育工作更拓宽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领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将课内、课外相结合,全面捕捉德育渗透的时机,加强德育渗透。
  3.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师德规范。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仪表,以良好的教态、文雅的评论、强烈的事业心、认真的工作作风去影响、感染学生,使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从知、情、意几方面影响青少年的成长,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学体育教师应以“育人”为目标,坚持站在“育人”的角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自体心理的素质,使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进行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72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