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建构主义的初中政治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储冬梅

  摘 要: 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在经验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学生中心观,即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其获得知识的程度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文章在阐述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应用建构主义。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初中政治教学 建构性学习途径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的初中政治教学一直存在着偏重其工具性即应试能力,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学方法、手段单一。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了一系列的弊端。新的初中政治课程标准的颁布,虽然为当前的初中政治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但怎样转变观念,深入贯彻新课程理念思想,仍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与建构主义理论所提倡的“知识是认知个体主动的意义建构”有相通之处,本文结合初中政治教学实践,尝试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探索实现初中政治课堂的建构性学习途径,以期创新初中政治课堂的教学方式,切实提高初中政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二、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理论最早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他认为“人的认识并不是对外在世界被动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一种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的观点”(认识的建构主义)。这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即人类对外在世界的认识和学习过程,就是对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卡茨等都使之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其实际运用于教学创造了条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知识是认知个体主动的意义建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和吸收。
  2.课本知识只是关于各种现象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应当承认科学知识的合理性,但不是最终的正确答案。建构主义尤其强调的是无论什么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以前,对这个个体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3.不能利用课本、科学家的权威来压制学生,只能靠学生自己的建构来完成,要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所以要尝试和体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初中政治教学
  1.以情境创设为前提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景条件下,借助已有知识和别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对初中政治课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而且要考虑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景创设问题。“这是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信息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其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学生能够主动建构知识的前提”。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起催化剂的作用。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创设轻松愉悦的良好氛围,让学生乐学好学。在讲解课文时,多联系实际生活情景,模拟交际情景,利用一些直观教具等来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达成意义建构。遇到情节性的课文,可以组织学生扮演角色,说一说,演一演。在学习生产力、市场经济等知识时,如果用提问、归纳、总结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不能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但如果改变教学模式,营造一种让学生也主动参与的课堂环境,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创造自然、融洽、轻松、活跃的教学气氛,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愉快学习、主动学习,开发更多的潜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以学生的主动建构为重点
  以前,我们总是认为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绝对的、确定不变的“真理”,教学的过程就是传授这些“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自然就是接受这些“东西”。学生不管怎么想,最后都要和课本上说的一样,答案只有一个,如果与标准答案相左那就是错。这种对知识、对学习误解的“银行式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教学实践证明,对待知识的理解,决定着我们怎样理解教学,理解学习,理解教学的目标、过程,进而影响着我们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根据现代知识分类理论,按知识的本质属性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表达的是“是什么”;程序性知识包含了策略性知识,是“怎么做”的知识。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过程是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过程,尤其对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更加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建构。传统的初中政治教学之所以“高耗低效”,其主要症结就在于只重视初中政治陈述性知识的单向传递和死记硬背,而忽视程序性知识的习得和个人知识的形成,因而难以将获取知识升华到拥有智慧,初中政治教学的事倍功半也就不难理解了。
  3.以完善知识结构为核心
  建构主义者认为,人的知识是主动建构起来的,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的经验系统的变化,也就是说,学习者经过学习,对所面临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知识、新信息做出了“个人”的理解,赋予它们一定的意义,并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这样就使原有的经验系统得到了重组、转换或者改造,从而完成了一次学习的过程。依据这个观点,学习离不开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是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的结果就是在学生的“经验系统”里增加新的知识意义,使学习者的“先前经验”发生变化。但就学生个体来说,这种变化不是机械的、累加的,而是有机的、融合的,是一个与先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的经验系统的提升。
  长期以来,初中政治教学不太重视学生知识的内化和巩固,对学生知识系统的构筑途径大多为死记硬背、题海战术,通过反复、机械、孤立的训练,于是经常出现了许多学生考查课本内的“死知识”毫不畏惧,一旦超出课本,遇到灵活的知识或新的“问题情境”就茫然了。在我国,有的研究者就明确指出,政治课是一种“真理模式课程”,“它以内容和思想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为目的。因此,政治课的程序是一种知识论的程序论,它不以语意知识体系为参照背景,而以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发展规律为教学活动的序列”。这就启示我们,政治课的学习和训练不是在于知识本身的全面性,不是通过训练量的增加和知识量的积累来建立和完善知识结构的,而是在于学习者的自主努力,通过参与、体验、实践,整体地获得一种素质,强调学习和训练的实践性、过程性、体验性、整体性和综合性,从而完善学生的政治知识结构这一学习核心。
  四、结语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并非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有认知能力的个体在具体情境中与情境的相互作用而建构出来的,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拥有。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应只是无条件地接受教师或书本的传授,而应主动选择、主动建构,并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世界。所以利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来指导初中政治教学是很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但如何让它更好地发挥优点,还需要广大的教师进行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李三虎.当代西方建构主义研究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1997,(5).
  [2]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1999,(9).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冯维,赵斌,赵海钧.现代教育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74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