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进专职辅导员职业心理适应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秦文光 黄权标
摘 要: 高校新进专职辅导员的职业心理适应性直接关系到各项新生工作的开展。本文通过对广西、贵州两地高校新进专职辅导员职业心理的调查,分析其职业心理适应性问题根源,探讨提高新进专职辅导员的职业心理适应能力策略与方法,旨在为新进辅导员和学校管理部门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校新进专职辅导员 职业心理 适应性
随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不断加强,各高校每年都从应届毕业生中选录优秀毕业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本研究以广西、贵州两地高校新进专职辅导员为样本,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探讨心理不适应期的原因和应对策略,旨在进一步提高高校新进专职辅导员的心理适应能力,缩短新进辅导员的心理不适应周期,为做好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广西、贵州两地8所高校2008年新进专职辅导员为研究对象,共发出调查问卷84份,收回有效问卷79份,调查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4.05%。本研究采用的调查工具是“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为保证研究结果的真实性,此量表采用匿名填写并作出保密承诺。问卷收回后所有原始资料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新进专职辅导员群体职业心理现状
通过对样本辅导员被试的各因子得分均处于常模范围之内,但样本在强迫、焦虑、恐怖、人际关系等因子分均偏向常模范围的上限。这说明从总体上看高校新进辅导员心理虽处于正常状态,但多数人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
(二)高校新进专职辅导员的职业心理适应性不良表现及原因
1.职业认知不足带来的心理焦虑感。
当前,严峻就业形势和高校教师博士化的要求使更多想到高校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只能选择通过辅导员再转教学岗位这一“曲线救国”的途径。在调查访谈中有过半的辅导员存在“辅导员不是职业而是跳板”的心态。这导致多数新进专职辅导员在职业认知储备上明显不足。新进辅导员单一教师的角色储备使其在面对多重性的角色要求时往往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都会给新进辅导员带来紧张和心理焦虑感。
2.生活环境改变带来的心理抑郁感。
抑郁是以情感低落、悲伤、失望、活动能力减退,以及思维、认知功能迟缓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情感障碍。对多数高校新进辅导员而言,环境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极易造成心理抑郁。
3.较高的成就动机与工作预期不确定的心理挫败感。
心理挫败是由于事前自以为达到的目标而难以达到,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害怕和挫败的心理体验。随着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日益重视,辅导员的门槛也越来越高,几乎所有的高校新进专职辅导员都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中共党员并且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在某种程度上这些都是高校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但是在现实中,许多高校尚未形成与辅导员工作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和评价体制,辅导员的辛勤付出难以得到学生的理解、学校的重视和社会的尊重,期望值不能得以满足往往容易造成他们的失落与自卑,致使新进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产生心理挫败感。
4.职业能力偏差的心理迷茫感。
心理迷茫是社会和实践的发展引发的某些冲突和矛盾反映到人们头脑中所产生的某种疑虑情绪。在调查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辅导员所带学生的专业完全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就业指导资格等新进辅导员更是凤毛麟角。辅导员的多元角色的职业能力需要与自身能力素质的单一之间的矛盾给具体工作的开展带来诸多的困惑和压力。
(三)高校新进辅导员职业心理适应的应对策略
1.提升新进辅导员的职业认知水平,稳定职业动机和情绪。
深入了解并志愿从事辅导员工作是解决新进辅导员职业心理适应问题的前提。首先在选录环节就要切实选拔那些职业认知清晰,学生干部经历丰富,有志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并能够承受学生工作压力的优秀毕业生;其次是在岗前培训中,强化学员对辅导员工作的认知,树立辅导员职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使其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有深刻的认识;最后是在方法上注意传授新进辅导员如何去领略工作过程中的乐趣,产生职业愉悦感、成功感和自信心。这些积极的情感对新进辅导员坚定职业信念、稳定职业情绪具有重要作用。
2.增强辅导员的环境适应能力,帮助其建立情感归属。
首先辅导员自身应该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依赖感和幻想性。其次学校层面一是应当对新进专职辅导员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在住房、办公等条件给予优先考虑和重点保障;二是应该多组织一些新进辅导员之间、新老辅导员之间的交流活动,尽快使其熟悉工作环境,建立人际关系圈子,满足其情感归属的需要。
3.完善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机制,满足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良好的辅导员职业发展机制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增强辅导员工作吸引力和稳定的关键所在。首先是完善辅导员队伍发展机制,其次是完善辅导员队伍的考核机制。通过辅导员确定工作考核办法及职务、职称晋升、考核管理办法等,明确辅导员职业发展预期,对增强新进辅导员的工作信心,调动其工作热情具有重要的作用。
4.提供学习条件,增强其职业专业能力。
首先在招聘专职辅导员时,在专业上要求具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专业背景的硕士或以上学历,鼓励新进专职辅导员参与科学研究,提高其职业能力,加强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管理部门也应加大对专职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继续教育力度,着重提高专职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资助、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职业专业能力,鼓励辅导员参加社会实践和业务学习。其次辅导员要有学习的主动性,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从知识结构和工作实践等方面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逐步从“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转变,避免因知识匮乏、知识陈旧和能力的不足造成的心理挫折感和自卑感。
总之,高校新进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生力军,其心理适应期直接关系到新生日常教育管理的质量。学校和各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各方面资源,促进新进辅导员的健康成长和新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金华等.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5).
[2]吴文珊等.高校青年政治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及应对策略[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6).
[3]丁敢真,廖梅杰.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及其调适[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
[4]赵艳丽.高校优秀辅导员心理素质的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5]李可等.从心理学角度谈辅导员角色的新定位[J].机械管理开发,200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81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