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调查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校辅导员在职业岗位上工作表现、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行,会影响学生,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运用问卷调查、走访调查和比较分析法,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的概念特点和现实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从学校事业发展、学生的成长成才、辅导员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等方面,阐述了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并从社会、制度、家庭和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结合当前实际,从社会高度重视辅导员工作、学校出台措施支持辅导员工作,顺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从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等方面,提出改善职业倦怠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育;辅导员;职业倦怠;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3C-0025-03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概念和特点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是指职业人群在进行职业活动中,从事服务行业的人们由于经历长时间的工作,承担过多的工作量和过高的工作强度,心理上、生理上产生了疲惫状态。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工作环境中,无法及时地排解工作压力,无法化解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挫折,导致身心俱疲的状态。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学生工作者在超强度的工作压力下, 因无法有效缓解超负荷工作压力,未能处理和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而产生情绪和行为不佳和疲惫的状态。
  (二)职业倦怠的特点
  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大量的事务性工作,面临着超强的工作压力, 内心压力大,呈现出来的职业倦怠,有以下两大特点:
  一是行为失范。高校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会引发内心的不平和震动,容易造成心理失衡,产生社会发展、价值观以及生活姿态的变化,导致在工作过程中一旦出现不顺心之处,工作中产生不适感,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失去工作重心和积极性,长期被挫败后,失去信心。
  二是情绪失控。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活动中,由于工作中出现难题、工作时间无序、工作强度太大,造成情绪上压力过大,处理意识失控,直接造成工作混乱,导致对工作产生较强的抵触情绪,造成生活悲观、活力不足,对待他人比较冷漠,对待工作积极性不足。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情况调查
  (一)调查对象
  本文通过对沈阳市部分高校中从事一线工作的辅导员进行问卷调研和走访调查,详细了解职业倦怠的情况,全面了解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提出了改善职业倦怠的对策建议。
  基于研究的需要,参照职业倦怠理论,制作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调查问卷1000余份,收回有效问卷998份,符合调查问卷统计要求。统计数据如下:在被调查辅导员群体中:男性占65.38%,女性占34.62%;28 岁以下占29.33%, 28~35 岁占 51.08%,35 岁以上占 19.59%;本科学历占 13.03%,碩士学历占 86.97%。
  (二)调查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法、走访调查法,收集职业倦怠情况数据,对沈阳市部分高校一些辅导员存在的职业倦怠现象进行剖析,总结职业倦怠的特点、表现,全面分析造成职业倦怠的原因,归纳职业倦怠的趋势和因素,提出破解职业倦怠的可行性意见和建议。
  (三)调查结论
  1.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
  通过问卷调查、走访调查,可以发现沈阳市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职业认同感不强。调查中可以发现,高校辅导员长期从事事务性工作,职业认同感不高,96.4%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教师是待遇相对丰厚且较为稳定的职业,但却有34%被调查者对于高校辅导员岗位较为满意,只有4.5%的被调查者对于高校辅导员岗位满意,45.2%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辅导员岗位不满意,主要原因有工作强度大、发展空间小,只有3.4%的被调查者愿意终生一直从事该职业,有75.2%的被调查者有改变职业的想法,有些想寻求转型或考博深造,继而进入专任教师的行列。
  二是高校辅导员缺乏职业化发展。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任教师主要通过获取行政级别或专业技术职称途径晋升,数量和质量都有严格的要求,辅导员由于工作性质和自身特点,通过此类渠道晋升的较少,大部分高校辅导员主要通过获取行政级别晋升,空间有限。被调查专职辅导员队伍中已经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的比例达86%以上,但是只有12.8%的专职辅导员感到有晋升空间。
  三是高校辅导员人力供给不够。根据教育部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按 1:200 的比例标准配备高校专职辅导员,但是调查学校中高校辅导员比例仅为1:600到1:300。高校辅导员常常要面对繁忙的工作,工作量是正常工作3~4倍,67.9%的辅导员感到少有精力静下心来从事科研与教研,78.2% 的专职辅导员被调查者认为授课量和发表论文数量难以达到要求。
  2.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影响。
  (1)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需要一支健康、稳定、充满热情与活力的辅导员队伍。然而,现实情况下,由于高校辅导员队伍人力配置不够、工作强度过大、职业发展空间受限等原因,很多人不得不将高强度的辅导员工作,作为过渡到教学岗位的工作。高强度工作背景下,辅导员职业倦怠会使其产生对从事学生工作职业重要性的质疑, 对自身利益背景与对学生工作重要性认识的博弈,往往使辅导员陷入两难选择。这就造成工作动力不足,对工作的兴趣降低,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履职尽责观念产生动摇。辅导员工作队伍的不稳定,对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会产生一定的阻碍,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作为高校接触学生时间最长、次数最多的人,辅导员是影响学生最多、影响效果最大的人群。一旦高校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就容易出现行为失范和情绪失控,对待学生态度消极、冷漠无情,特别是容易排斥部分学习成绩差、态度不积极的学生,不能一视同仁教化育人,对青年学生思想和个性发展带来消极负面影响,影响学生价值观念和人格心理的健康。因此,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 其职业倦怠感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业状态和长远发展。   (3)对自身发展的影响。
  辅导员身居学生工作的一线,肩负着管理工作的责任,若一旦陷入职业倦怠困境,就会深刻感受到自身生理与精神衰竭、情绪疲倦,以及心理上、生理上的不适。同时,由于职业倦怠,部分辅导员对工作缺乏热情,在工作中不主动担当研究工作,不能主动解决教育和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能力和水平无法提升,影响发展。不仅会影响高校辅导员身心健康,造成工作方面、生活方面的消极状态,而且会造成行为失范和情绪失控。
  (4)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影响。
  辅导员承担着高等教育事业重任,需要切实履行教育、管理的职责。一旦辅导员出现了职业倦怠,导致工作兴趣低落、成就感不强、转岗意愿强烈,不仅容易传染学生,也容易影响同事。高校辅导员的个人职业倦怠,直接会影响履职尽责,影响教学和高等教育,最终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虽然是少数辅导员存在职业倦怠,但可能带来放大效应,影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 进而影响高等教育质量。
  3.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
  (1)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在社会生活中的不断显现,高校辅导员会面对一系列问题,比如,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更加注重追求物质利益,导致高校辅导员职业满足感不强,思想容易波动,心理产生较大的压力。由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挫折感一时无法排解,难免会出现悲观、焦虑、抑郁等情绪,甚至有部分人存在悲观厌世念头。新时期社会环境下,价值观多元化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更加突出。
  (2)职业发展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全社会对高校辅导员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要求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职业化教育,打造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事实上,由于高校招生规模扩大,特别是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受家庭和社会风气的影响,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很多教育难题、安全难题等。当问题发生时,社会舆论就会将高校推向风口浪尖,将责任归咎为高校管理缺失和教师失职。因此,辅导员绩效非显性,周期较长,工作的付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无形中影响对自身工作的认同。
  (3)个人观念因素。
  辅导员在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虽付出很大的精力,但很难立竿见影。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来看,科研能力、工作成就难以量化,效果很难反映。社会上流行着一句形容辅导员工作的话,“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因此,在高校推进以绩效工资为主的工资制度改革,辅导员的工作水平、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并没有纳入工资奖金中,导致职业过程中缺乏使命感、荣誉感和成就感,相比专任老师,高校辅导员会产生心理落差和倦怠情绪。
  三、改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职业发展
  建立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着眼于职业发展的长期性、稳定性,积极搭建职业发展的平台,探索发展的新路径,营造“欢快、激情、事业凝聚人心”的学生工作氛围,努力拓展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调动工作热情和積极性。搭建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平台。高校应该进行创新改革和有益探索,有效拓展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从而缓解职业倦怠,增强工作的成就感。
  (二)支持改善工作环境
  要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力度,找准学生工作的切入点。在制度建设、选聘、管理、培养和发展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落实辅导员队伍“双重身份”,发挥“双重效应”,获得“多重发展”。 从政策角度保证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待遇有保障,不仅做到政策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也要做到事业留人。落实“双重”身份。从学校人才培养的高度和学校发展需要的全局建设辅导员队伍。按照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要求,辅导员可以在本职岗位上继续发展,也可以转岗到行政干部岗位。
  (三)打通拓展岗位交流
  完善高校辅导员岗位交流制度,探索实施辅导员国内高校交流、进修机制,开阔视野,为辅导员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对有培养潜力的辅导员,让他们脱产选派到政府机关挂职锻炼或输送到有关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培养一批有引领作用的辅导员骨干。参加交流、进修的辅导员须在本职岗位工作满两年,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符合交流、进修的年龄、任职条件。年度考核优秀或获得省部级及以上荣誉称号的辅导员应优先参与交流、进修。
  (四)全面评价工作绩效
  高校应建立全面评价辅导员工作的绩效体系,从处理突发事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沟通表达、组织协调等方面,科学评价工作绩效。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新常态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应审时度势,把学习作为一项习惯,强化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优化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开展新形势下的学生工作。创新能力是核心,没有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应积极提升辅导员教育育人功能,激发学生工作新思维、新思想,创新辅导员工作新方法,培育工作精品。科研能力是有效的补充,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应加强理论研究,提高理论水平,摆脱学生工作日常事务缠身的低层管理状态,积极打造“科研型”教育工作者。
  (五)高度关注职业认同
  社会、学校要充分关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加强职业认同,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要从内心深处对辅导员职业产生认同,充满兴趣,并以此为荣,才可能全身心投入,才能将工作做出成效,彰显亮点。作为高校辅导员,只有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困难和问题来临时,面对学生较多、个性差别较大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工作突发性,保持定力,才能以乐观的心态和姿态去面对、感染学生。
  基金项目:2019年沈阳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课题编号:SDSZ-2019-023。
  参考文献:
  [1]汪琳.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4).
  [2]于红艳.新形势下基于MBI测量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激励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7).
  [3]于晓洋.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感与职业能力的研究[J].智库时代,2018,(1).
  [4]何玉春.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8,(5).
  [5]于博.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归因探究——社会结构与性别的视角[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54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