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体育锻炼已经成为当前人民群众改善体质、健壮精神的重要途径。而校园体育课程也同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多种原因共同影响之下,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日渐凸显,不仅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而且在客观上影响了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本文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概念入手,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危害、原因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给出了解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职业倦怠 体育教师 高校 学校体育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腾飞,社会各行各业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带来的并不一定都是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包括职业倦怠在内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和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值得我们给予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而高校体育教师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承担了较大的教学压力,因此职业倦怠问题在这一群体中出现的频率更高。但是这一问题的客观存在,不仅严重的影响了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对体育教师本人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指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无法有效应对工作压力而出现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时间高压工作环境下所形成的特殊情感、态度。
  2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2.1较低的成就感
  受到社会舆论环境、学校晋升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有部分高校体育教师认为,自身的专业缺乏必要的发展前景,同时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体育教师这个职业和其他教师相比都远远不如,从而产生了自卑感。这种心理之下,他们往往会对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敷衍了事,不仅不考虑如何提高课堂质量,反而浑浑噩噩的度过每一节课。
  3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
  3.1影响体育教学效果,学科地位下降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存在,最为深远的影响就在于造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下降,进而导致学科地位的下降。我们必须认识到,职业倦怠影响下的高校体育教师,往往丧失了对本职业的热爱和对体育教学工作的热情,教学工作敷衍了事,导致体育课程枯燥无味。而这种情况之下,学生显然会对体育课失去兴趣,更无法体会体育的魅力。同样,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好也反过来导致体育这门学科的学科地位的进一步下降,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最终使得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更为严重和普遍。
  4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致因
  4.1缺乏职业自豪感
  本文研究中所引用的职业自豪感的一般性定义是指,通过自身所从事的行业而感到自豪的情感。我们必须认识到,职业自豪感的形成,是满足个体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的重要前提。
  4.2新课改带来的心理压力
  事实上,新课改对于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对传统的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评价以及课程内容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因此不仅要求高校体育教师重新摸索课堂角色的转变;而且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新课改背景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任务更为繁重。除此之外,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也同样给高校体育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压力,如果不经有效疏导,必然对其工作态度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5改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情况的对策
  5.1适应社会意识,坚定职业信念
  当前阶段,很多高校体育教师在面对社会的不理解、学校的不重视等问题的时候,片面的等待社会意识的自动转变,或者学校更换一个更为重视体育教育的领导。这种心态,从本质上来说是将责任完全推给社会、学校的做法,没有强調个人的努力对于现状改变所具有的作用。
  5.2明辨体育课的性质,应对新课改压力
  通过体育课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到,运动技术的教育始终是这门课程的根本。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传授的是体育知识、体育技巧,而不是简单的强化学生体质。教学性质的明确,是强化高校体育教师对自身、对本职业认知的重要前提。而明确了体育教学性质是运动技术的传习之后,我们的一线教师就应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5.3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于提升工作效率所具有的重要积极作用值得我们重视和肯定。而在学校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只有校领导真正意义上的认识到了体育课程的本质和重要地位,才能够为体育教师走出职业倦怠心理提供必要的外部环境支持。
  参考文献
  [1] 杨秀玲.美国教师职业倦怠根源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5(06):47-51.
  [2] 唐芳贵.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6(07):96-99.
  [3] 曾玲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3(11):79-80.
  [4] 王晓芳.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概念解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06):36.
  [5] 七成中国人出现工作倦怠[EB/OL].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5-01-31.
  [6] 贾立唏,周俊金.应用心理学词典[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456.
  [7] (法)帕斯卡尔.思想录[M].谭善明编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1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71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