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课堂教学高潮的营造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富林

  摘 要: 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十分注重精心营造教学高潮,使学生的意识处于“觉醒”和高度兴奋状态,从而使教学艺术进入到审美境界,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制造教学高潮?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心得和实践总结出:只有发挥多种教学手段的整体功能,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把各种激趣艺术巧妙地加以提炼、整合,才能营造出融洽、热烈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掀起课堂教学的一波又一波高潮,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学高潮 营造艺术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究艺术的课堂教学无疑是最耐人寻味的,而课堂教学艺术中最具震撼力量的便是课堂教学高潮。可以说一节语文课高潮的有无与处理高潮是否得当决定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总是十分自然而巧妙地设计、应用与控制教学高潮,使之非常和谐与自然地为教学活动服务。何谓课堂教学高潮呢?《掀起课堂教学小高潮艺术》一书是这样解释的:“掀起课堂教学小高潮的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某种措施,把课堂教学的某一个阶段推向高度发展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这段文字是从“艺术”角度进行阐述,不是对课堂教学高潮的直接定义。一般认为:课堂教学高潮是课堂教学中产生最佳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状态,课堂教学高潮是指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感情反应的时刻。在教学高潮中,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激情和旺盛的求知欲望。它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顶点,达到一种如痴入迷的境界。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制造教学高潮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渲染情境,水到渠成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见其物、辨其形、嗅其味、闻其声,让学生触景生情,从而导引智慧火花的迸发。对那些内容好、语言生动、感情色彩浓的课文或段落,教师要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和形态动作,再现教材所描述的意境和形象。一堂课的内容好比一条河流的水,河再长,水再多,总可以选择一个水面最宽、水量最大的地方为渠,每堂课的内容,总有最重要或最精彩的地方。教师必须抓住这一“关节点”挖掘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兴趣,以引起情感的共鸣。例如《背影》一文中“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特写,是父子俩深厚感情的聚集点。在教学本文时,我有意在此放慢速度,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字里行间的深情,并请几个能力较好的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全神贯注地听,有的甚至被感动得双眼湿润,情感的高潮就这样自然来到了。然后,我又叫了几个表演能力较好的学生到讲台前表演“父亲”叫“我”坐在位置上,而自己艰难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我”买橘子的的情景。那个扮演“父亲”的学生的惟妙惟肖的表演博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最后,我要大家谈谈自己的父亲,说说父亲对自己的爱。大家纷纷谈起了自己的父亲。有个别学生讲得很动情。学生眼中的泪花告诉我,教学的高潮形成了,学生既充分理解了《背影》中的父子深情,又接受了一场深刻的情感教育。
  二、激发思维,推波助澜
  激发思维最好的办法就是巧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设计不是简单的设计,需要教师精心准备。探索性问题的情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然而有时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过于含蓄、笼统,学生情况不明,头绪不清,不知从何下手。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学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新鲜,富有探索精神。启发式教学中的“启发”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高潮,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再启发,把学生的思维引上正轨,形成课堂教学高潮。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心愤愤、口悱悱的情况下,施以设计精当的提问,往往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思维更上一层,并领略到学习的乐趣,所以提问的问题,应能紧扣教材内容,切中重点难点,并能联系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思想上的波澜,引起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作者前面有句话:“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写到“荷塘的四面,……”情景,说道:“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的思想处于苦闷徘徊,幻想超脱自我而现实又不能,其实这是借写景抒情,融情于景,体现了作者善于处理情景关系的高超技巧。这种既肯定又否定的矛盾提法便是文中的一个难点所在,学生对此一时难以理解。在教学时我便有针对性地提出这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这种矛盾提法的内在含义是什么?通过讨论,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最后得出一致的看法:这两句并不矛盾,因为前一句肯定的是事实,后一句的否定是针对“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而言的,表达的是作者由衷的惦念家乡亲人,关心江南局势。这样的提问,不但针对性强,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收到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效果,真正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的目的。在这样不断的问题创设中,一个个教学高潮也不断形成。
  三、引发兴趣,潮起潮涌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根据学生的好奇、好胜、喜欢探究新异事物的特点,课堂教学内容要有新意,用真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动了“情”,继而便有了“趣”。爱因斯坦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引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想象力,无疑是成功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多种方法与技巧,“新”、“奇”、“趣”的教学方法对中学生来说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1.以“新”激趣。对于新的事物,学生较感兴趣、易于接受。如《春》这篇优美的散文,在讲授时,若能摈弃传统的讲法,采取向学生提问的办法:春天的活力是通过什么景物传神地表现出来的,这样就能引发学生对春天的兴趣和对其所表现内涵的探索心理,继而在读“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时,明白“钻”、“闹”、“抚摸”、“笼”字的形象比喻,从而掌握“春的活力给人带来的是希望和力量”的这一抽象主题。这样一启发,使学生对课文层层理解,学生便会兴趣盎然,课堂达到一个小高潮。
  2.以“奇”激趣。“奇”是学生内部动机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疑”往往能使人感到“奇”,“奇”能引发学生求知的“趣”,并由求知的“趣”很快地转成求知的“行”。教师可设置一个一个紧密联系的、有趣的疑问或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探求答案的强烈欲望。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深入思考、猜想,而教师再提供相关材料适时点拨,让学生合作、讨论、推断、结论等,一步一步地解疑,待问题圆满解决,一堂课的任务就完成了。学生在充满兴趣的讨论中,不知不觉学完新课,既学到知识,又学得轻松活泼。问答性语言巧设机关,一问一答求互动。在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犹如一个个路标,可以使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3.以“趣”激趣。有一位教师在讲《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时,给学生讲了一段插曲:“成仿吾与反动文人梁实秋论战,成仿吾在文章中说‘资本家的走狗’。但文章并未击中梁实秋的要害,梁实秋反倒振振有词地问:‘我是哪家的走狗?’为了彻底揭露他的反动本质,灭掉他的反动气焰,鲁迅先生以强大的逻辑力量,无可辩驳的事实,写了这篇著名的论战文章。梁实秋拿到刊登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的报纸时,大惊失声,‘哐当’一声,牛奶杯子掉在地上。”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理立刻被调动起来,还增加了学习动力。
  四、情感停顿,瓜熟蒂落
  教学过程是流动的。当教师通过设置课堂情景,充分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的时候,学生的情绪是一波接一波,或层层推进,或山环水转,或跳跃奔腾,然而还无暇对情境进行思考、回味。如果这时教师能适时地给予课堂情感停顿,让学生从单纯的、被动的感受转入到理性的、主动的思考和联想,就会使师生的情感和课文形成共鸣。如在教《风景谈》这篇课文,分析到最后一幅“风景画”时,我满怀深情地朗读:“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当学生都沉浸在这特定的氛围中的时候,录音机里传来嘹亮而雄壮的军号声:“嘀,哒哒滴,哒哒滴……”在学生深感惊诧而又倍受鼓舞之际,我在黑板上奋笔疾书写了“民族魂”三个大字。在这里就是巧妙地运用了情感停顿,意境深远,不仅再现了课文的高潮,而且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顶点。
  一篇文章没有高潮,如同一个人没有眼睛;一堂语文课没有高潮,如同一个人缺少了灵性。高潮是课堂教学一定发展阶段的自然显现,高潮处理是否得当,与整个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息息相关。当然,引起课堂教学的高潮是灵活多样的。文本不同,教师的性格、素养不同,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不同,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也将不同。只要让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处于最佳的互动对话局面,课堂教学的高潮就会形成。
  
  参考文献:
  [1]任文田.掀起课堂教学小高潮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1,1版.
  [2]苏霍姆林斯基著.蔡汀译.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版.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参考: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82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