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语文牵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优秀的语文教学将是同艺术的整合与创新。本文分析了中小学艺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原因与好处,探讨了整合的主客观条件。希望艺术与语文教学互相融合,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關键词】中小学 艺术 语文 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9-0063-0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要求实现“综合性学习”,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艺术的感受、想像、创造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综合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艺术素养与语文素养相近相通,笔者结合中小学艺术与语文课程特点,认为两个课程可以整合:即两门课程的教学互相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一、中小学艺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缘由
(一)中小学艺术教学的问题
课程地位居于劣势,忽视艺术课程审美育人目标,漠视艺术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
教学形式和方法背离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特点,内容和要求追求全面、系统、高难度,学生不能成为艺术实践活动的主体,他们不会“演” 只会“奏”,无法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和成功的满足。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
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语文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美育素质、智力素质、创新素质、实践素质仍较低,特别是美育、创新与实践素质尤其薄弱。
1.美育素质
中小学语文教材集古今中外文章精华于一体,融自然、生活、情感、艺术和语言美一体,但教师缺乏合适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再现作品内容。另受学生身心条件限制,学生难以领悟其艺术境界,缺乏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2.创新素质
中小学语文教学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好平台。然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能力有限,难以引领学生去深入观察、思考。学生尚不能评价事物优劣,无有探索创新的兴趣与方法,更掌握不了创新形象的技巧。
3.实践素质
实践素质的获得主要有作业训练和社会活动。作业训练主要是课后思考与练习和课堂上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而实际教学中的训练肤浅,学生投入不够。社会活动主要是演讲会、辩论会、社会调查等,因这些活动复杂,实践中往往难实现。这使得学生缺少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搜集、处理信息的机会,其语文实践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不能得到培养。
二、中小学艺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益处
上述分析发现,艺术教育缺乏人文内涵,语文教育缺乏情境创设的手段。在二者互相孤立的情况下,教学效果不理想。
整合即两者融为一体,艺术教育中有语文特征,语文教育中有美育特征。艺术为语文教学提供创设情境的支持,有利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学生通过多感官参与,加深情感体验;语文内容可以为艺术教学提供思想支持,使艺术形式与文本内容对应,使中小学生一来巩固艺术知识,二来理解艺术作品形式与内涵,真正体验艺术美感。
语文教学中结合艺术内容与手段营造学习情境,学生在准体验式的学习中,多感官同时参与,使艺术类知识发展为技能,马上应用于语文学习中,学生在巩固艺术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实现两者的相互迁移。这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兴奋度和生理智力,集中学习注意力,获得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开课率与教学质量将会得到保证。
三、中小学艺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条件
整合要根据教学实际,以下是从客观、主观条件两方面的可行性分析。
(一)客观条件
1.两课程特点
美术以线条和造型、音乐以声音、舞蹈以人体动作表现美和情感。文学也是一种艺术,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的语文教学,以语言文字来表现美和情感的。艺术与语文紧密相连,艺术作品创作通过语言思维完成,作品是一定主题和思想的表达,形式是为了作品内涵而创作。语文既是艺术思维的工具也是艺术表达的内容。
2.课程间关系
艺术为人文学者、科学工作者提供灵感、艺术思维方式。中小学艺术课程标准明确了艺术课程的性质: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经典性;和课程的价值:创造美、鉴赏美的价值、情感价值、智能价值、文化价值、应用价值。这同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相近相通,甚至互相包含。
中小学语文涉及学科领域多:科学、文学、艺术、情感等,这些内容很多需要艺术课程辅助加深理解,才能使中小学生达到词象的完美结合。
艺术与语文,两者都渗透、包含着对方的因素或属性,为整合提供了由此达彼的桥梁。
3.教学环境
从目前的教育、教学大环境着眼,我国中小学艺术与语文教育的政策支持、信息技术设施、艺术教育设备等相对完备,这为艺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奠定了硬件基础。
(二)主观条件
主观条件是指中小学生和教师的身心特质。
1.中小学生的生理特点
中小学生大脑处于发育阶段,对新鲜事物敏感,爱活动,喜欢颜色、声音等刺激因素,观察力敏锐,喜欢游戏与活动式学习,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对语言抽象性知识的学习困难。艺术与语文教学单纯从本学科的角度出发,将很难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两者结合,非常适合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能够实现双赢。
2.中小学生的学习活动特点
中小学生的学习是固定时空相对受控的,是在教师的计划组织下、有目的有步骤,同时有大量自学活动的学习。内容以间接知识为主,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目的。小学时期是学习生活的启蒙阶段,中学时期则广泛接触自然和人文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开始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中小学时期的学习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是未来学习与生活的基础和重要阶段。中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可控性利于教学设计,若有完善教学设计方案的指导,是可以实现整合的。
3.中小学教师的素质
近几年我国基础教育的师资状况一直不断好转,教师的学历结构和水平日趋合理,教师素养大大提高。仅截至2005年底,全国普通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8%、95%、83.5%。《教师法》明确了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与教育的权利。中小学教师职业素养通常多才多艺,文理艺兼通,加之有利的政策、环境支持,能够为艺术与语文教学实现整合提供师资保证。
艺术门类与语文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实践中中小学艺术教学同语文教学各自孤立,割裂了二者的关系,加之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其学习效果均不理想。若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与艺术教学的整合,二者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互相渗透,必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沈艳雯.浅析艺术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
[2]刘坚平,刘菊华.艺术渗透于语文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叶春海.语文中的艺术教育[J].咸宁学院学报,2005.
[4]孙锦.论语文教学中音乐艺术手段融入的背景、理论基础与方法[D].华中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
葛英(1978-),女,山东潍坊人,潍坊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媒体技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13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