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课堂教学的新境界:预设与生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从安

  摘 要: 教师要充分预设,促进生成,将课堂教学提升至新的境界,要积极钻研教材,关注学生发展,适时调整目标,适当延伸内容,促进预设和生成的有机融合,达到预设的“匠心”与生成的“精彩”相得益彰的境界。
  关键词: 充分预设 精彩生成 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质量的关键所在。充分预设和精彩生成是有效课堂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缺乏必要的开放和生成,课堂教学则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单纯依靠开放追求生成则会变得无序、失控和自由化。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控,促进动态生成,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放出异彩,进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一、钻研教材,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教师应该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教材的主人,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教师既要遵循教材,又不囿于教材,跳出教材。教师要利用好教材的开放性,唤醒学生的表现欲望,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给予他们自由表现的空间,还学生一个美丽、新奇、富有童真和灵性的世界,唯有如此,预设与生成才能有机融合。如在教学小数加法的时候,如果简单地告诉学生小数加法的法则这对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也不能体会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教学时教师应联系日常生活创设学习数学情境,如我提供“商店一角”的材料:圆珠笔每支3.05元,书包每只20.40元,钢笔每支12.40元,小刀每把0.65元,文具盒每个8.45元。如果你带上的人民币50元、10元、5元、5角各一张,而每次只能买一件商品,请你决定买什么物品,应拿出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列出竖式进行计算。这样,我提供的教学内容是开放的,使学生在参与购买物品的实践活动中自由度大,思维的空间也大,他们不知不觉地发挥了平常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根据学生不同的购买方案,把典型的竖式让学生抄到黑板上。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很快就投入到情景中,能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激发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关注学生,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教师在预设教学活动时,除了要用“童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依据学生的喜好和个性预设课堂教学,更要在课前预设教案时考虑学生学习的起点,以不同的起点设计不同的教学预案。教师还应从传统的关注“教师怎样教”的单线程序设计转到新理念下关注“学生怎样学”的框架设计上,对课堂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预设,充分考虑应对措施,以便更好地课堂调控,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揭示课题,创设了以下教学环节:
  师:你能利用身边的一些工具在纸上画个圆吗?
  学生:动手试画,有的学生用圆规画得像模像样;有的则是圆规不动,用手捏着纸转动;还有部分学生居然是用圆形物体沿着边缘画。
  师:你们是怎样画出来的?
  生一:我用圆规画,把圆规的一脚固定,另一脚围绕固定点旋转一周就画成了一个圆。
  生二:我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圆规的一脚不动,捏着纸转动也构成了一个圆。
  生三:我沿着硬币边缘画一圈就画出一个圆。
  师:用圆规和借助实物这两种方法画出的圆有什么不同吗?
  生:一种有圆心,一种没圆心。
  生:怎么会没有圆心?
  师:怎么找圆心?
  生:(边说边拿着圆片上来大显身手)把没有圆心的圆形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中间的交点就是圆心。
  师:是这样吗?大家再找一找半径与直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时,全班学生都动起来了,找半径、直径,还自豪地说这部分知识不要老师教,自己能够理解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达成了共识,从而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三、适时调整,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课堂的不可测因素很多,预设实施中总会遇到意外,或者预设超越学生知识基础,学生力不从心;或者预设未曾顾及学生认识特点,学生不感兴趣;或者预设滞后学生实际水平,课堂教学缺乏张力。不管遇到上述什么情况,都需对预设进行调整,使预设切实贴近实际,贴近课堂,贴近学生。如一位教师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学生脱口而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高÷2”。显然这时再去过多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适宜的,教师适时进行了教学调整。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生:从书上知道的,用……
  师: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是不是都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教师让大家拿出学具来拼一拼,学生动手操作,并指名展示。然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说一说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三角形的联系,并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师:只有一块三角形能否转变成平行四边形?面积又该怎么计算?……
  整节课堂学生能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教师的适时调整,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使课堂教学向着低耗高效的方向发展。
  四、适当延伸,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新教材中提供了一些思考题,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适当地将教材进行拓展、延伸,给学生一片新的天地,这样可以有效地开拓学生的思路,增长他们的见识,培养他们求异思维与创新能力。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归一应用题”之后,设计一道练习题:
  先出示课件:新华书店最近隆重推出小学生必读的《故事大王新编》,可是该书数量有限,不少小朋友前往购买时,书已全部售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展开探究,比较自如地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再出示教学情景如下:
  没有买到《故事大王新编》的小明,到同学那里借来看,这本书共有500页,要求在10天时间内归还。结果,小明前3天看了120页,照这样计算,他能如期归还吗?如果不能,你认为该怎么办?在教学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进行引申――“那么,你认为前面3天应该看多少页,才能保证按期归还?”这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地议论起来,从而推进课堂动态不断生成。
  总之,“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面对新课改,我们要在继承传统预设课堂的良好基础上,积极引入并探索“动态生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做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哪来课堂生成的精彩?教师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将我们崭新的理念预设在我们的教学预案中。我们强调预设,又不应迷信预设,不受预设的束缚,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这样才能使“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达到课堂教学灵动、缜密的理想境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88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