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阅读的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秋梅

  阅读,是完成语文教学的第一步,熟悉文本,读懂文本,是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每个教师都把文本阅读放在整个教学的第一要著,都要求学生分层次、分角度阅读文本,通过阅读,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教师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都是紧紧围绕文本阅读展开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事与愿违,课堂阅读效率不高,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并未生成预设的效果。反思根源,我认为很多时候,大多数初中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仅仅局限于对生字、词的处理,根本没能深入文本,完成深层次的阅读要求,课堂阅读常常是事倍功半,效率极低。要提高语文课堂阅读的有效性,我认为教师应抓住以下几点。
  一、导入激趣,让学生“乐于阅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灵活多样地采取多种导入方法,如采取设问引入法。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我就采用从漫谈一些城市的美称入手,先在副板书的位置上写上“城市的美称”几个字,然后问:“我国不少城市都有自己的美称,例如我们三亚可以叫鹿城,上海可以叫不夜城,广州可以叫羊城,南昌可叫英雄城……那么苏州叫什么城?同学们猜猜?”(我在正板书位置上写“苏州”二字)不少学生不约而同地响亮回答:“园林城!”于是,我顺势在“苏州”二字后面写上“园林”二字。这样,引导学生在感受新知识的乐趣中导入新课,话语不多,却使学生豁然开朗,兴味盎然,增加了学习新课的驱动力,学生迫不急待地打开文本,急切想了解苏州的园林的特色。此时,学生对美好苏州的园林的憧憬之情像熊熊火焰般地被我点燃,在这种激情燃烧的状态中阅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见,教师根据文本特点,灵活使用多种导入法,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语文课堂阅读的有效性。
  二、讲究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一)多种阅读方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阅读有多种方法,如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对文本初次阅读,需要采用朗读和精读的方法,先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而深层探究文本,就需精读和略读的配合,对浅显易懂的部分采用略读,晦涩难懂的反复咀嚼,这样,有张有弛,才能抓住重点,主攻难点,提高阅读效率。
  (二)阅读要做到“四”到。
  “四”到,指眼、口、手、脑并用。
  “三分文章七分读,涵泳功夫兴味长”。朗读,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于耳,形成于脑。整个阅读过程,需要调动诸多因素。大声的、动情的、陶醉的朗读,是体悟课文思想感情的最好方式,也是获得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最佳途径。而学生要对语言含义能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就需要动手画出中心和重点句子,然后动脑去分析、筛选、捕捉其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综合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生成充满个性的新知识、新思想。
  (三)学会探究性、创造性阅读。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质疑,是发现的前提,是探索的动力。探究学习首先要能提出问题,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没有问题怎么进行探究学习?这时就要求教师要在学生质疑过程中起到引导者的作用,要以自己的思想深度、学识积累、生活经验、审美水平,设计一些探究问题,例如教《孔乙己》时,我先提出一些问题:如孔乙己真名叫什么?他为什么总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孔乙己与《范进中举》中的范进有什么相似点和不同点?这些问题抛砖引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先学会“质疑”,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释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探究性阅读,这样能减少阅读的盲目性,大大提高语文课堂的阅读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
  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方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的过程中都能形成独一无二的见解和思想,对于这些独特的感悟,对于学生来讲,要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在不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学生会迸发出灿烂、耀眼的火花,生成许多难以预设的见解。
  教师一定要珍视、感悟、捍卫学生独到阅读成果,不要怕学生的灵动扰乱课堂,正确处理课案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课案预设是死的,课堂生成是活的,学生独立阅读所获得的独特感受常常让生成的课堂更加灵动。学生对阅读材料反应的多元性,会对课堂带来强大的冲击力,它扳动了传统课堂教学大门的重闸,透进一股强劲的生命气息。教师要为此高兴、欣喜,不要把这股生命气息拒于门外,不要怕这股生命劲风扰乱课堂阵营,而要正确调控,使课堂因它更精彩。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独到的阅读感悟。有时学生的阅读感悟即使是怪异的,教师也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视而不见,更不要把它消灭掉,而要合理利用它,让其成为学生创新思考的契机。要让学生的独特感受成为新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学生独到的感受会让课堂由生成走向生成,有时更能调动学生和教师在与文本对话时的灵感,成为新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对话权限必须分配,不能只掌握在教师手里,要尽量分配给学生,学生只有“获得”了充分的话语权,在人格层面上,他才可能是独立的、自主的,在学习层面上,他才可能有条件去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才能真正地把自己真实的感悟拿出来与他人交流与分享。
  一个苹果送给别人,你就不再拥有;一个思想与人分享,就会产生无数个思想。
  三、走出课堂,鼓励学生“拓展阅读”
  语文的阅读功力,绝非一蹴而就,仅凭一朝一夕的课堂阅读是很难提高的,它需要长年累月的语文基础知识的积淀,更需要方方面面知识的储备。教师首先要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要求学生阅读语言文学方面的书籍,文化历史、科学艺术等书籍。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所谓“读书破万卷”,强调的就是要多读书、读好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丰富知识,才能摸索、感悟出阅读的技巧,提高阅读的能力。
  当然,我们绝不仅局限于读书本。社会本身就是一部丰富多彩、耐人寻味的书,是我们阅读的源泉,千万不能忽视。
  激趣入手,平台搭建,促进学生沉心深入文本;珍视感受,强调多元,呵护学生独特的阅读感悟;注重探究,鼓励合作、交流,让阅读成为学生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让生命活力的阅读课堂异彩纷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91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