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音乐欣赏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婷婷

  摘 要: 音乐教育是全面实施美育教育过程中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而音乐欣赏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欣赏有一定程度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分为音乐审美直觉、音乐审美体验和音乐审美升华等三个阶段,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音乐欣赏 美育教育 审美过程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素质教育被提到日程上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观念的转变。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美育教育的根本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以美育德、以美益智、以美促劳、以美健身,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研究会会长仇春霖在2002年美育研究会年会的开幕词中说:21世纪是审美的时代,我们“将人的精神解放和完美的人格的塑造,把培养审美人生观,作为自己终极目标,把培养‘审美的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必须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更高的层次上,从全社会的角度,全局的角度来认识和阐述美育的功能,美育的意义,美育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方法之一就是把美育与音乐的审美教育相结合。
  音乐教育是全面实施美育教育过程中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又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课是以审美教育为中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把美育教育贯穿于音乐欣赏教学过程当中,已成为当前音乐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音乐欣赏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有着一定程度的阶段性和层次性。音乐欣赏学习过程划分为音乐审美直觉、音乐审美体验和音乐审美升华等三个阶段[1]。
  一、音乐审美直觉阶段
  审美直觉是审美与艺术活动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审美直觉的特点是直接性和直观性,体现为一种感性直观的审美感受。在音乐审美直觉阶段存在着多种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注意和感知等心理因素。
  1.音乐审美注意。审美注意―审美期待―审美态度,这是对音乐审美对象形成审美态度的过程。最初是对音乐审美对象的关注,引起审美注意。审美注意指审美心理活动对一定审美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审美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接着产生对该对象萌发一种追求憧憬,一种朦胧兴奋――审美期待。它能强化学生审美驱动力,激起审美热情,进入角色,从“实用态度”转化为审美态度。
  2.音响感知。音乐的表现力来自悦耳动听的音响及精致巧妙的音乐形式。音乐是音乐欣赏的基础和前提。人耳听到音乐信号的瞬息,大脑听觉中枢立即将这个信息与记忆库中的信号相比较而感觉出这个信号的特征和美丑。由于知觉的参与,欣赏音乐不再是孤立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的听辨,而是对音乐完整乐曲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音响感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例如,对乐曲轻重缓急与节拍律动周期的感受,学生内心节律迎合音乐节律就会产生同步效应。音响感知的深层次是对乐曲的整体感受,包括乐曲结构、旋律走向、织体组合、音色变化的审美感知。
  3.通感。通感是指艺术活动中多种感觉,彼此联系、互相感应,相互渗透或迁移的心理现象。悦耳的歌声字正腔圆,就像一串珍珠,使人产生视觉形象和触觉感受,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效果。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学生通过通感可以极大地丰富和深化音乐审美感受。
  音乐审美直觉阶段,涉及美感直觉的问题。综合研究成果表明,美感直觉过程是很复杂的,是模糊性、可感性、无意识与知觉意象、表象意象的交织。它还未达到形成意识、观念和明确形象的地步。正是出于它是可感性形象与模糊形象的交替,因而它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二、音乐审美体验阶段
  音乐欣赏中的音乐审美体验,在注意和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它包含许多心理因素活动,其中想象、联想和情感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1.想象和联想。音乐对客观世界的描绘,直接呈现出来的只是一种声音形象,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把声音转化为一种客观世界的形象和意境。
  (1)从作品内容想象作曲家的意图。这种想象,基本上不超越原作品含有的信息意图,学生自由生发的想象成分较少。其音乐作品包括描绘性音乐,如钢琴曲《战台风》;情节性音乐,如交响诗《嗄达梅林》;情节性强的叙事性音乐作品,如舞剧《天鹅湖》音乐,等等。学生可以从音乐的自然信号中去联想,通过标题提示去联想,通过曲调信号模式化(如哀乐就成为一种信号模式)去感觉,将乐曲的情节描绘比拟为另一情带描绘去感觉,等等。
  (2)在音乐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增添某些独特的感受。如唐代诗人李颀欣赏音乐的诗作《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记……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无云阴且晴。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坠瓦,进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2]这段文字以诗人赏乐的奇特想象,洋想联翩,生动地描绘了琴曲的哀怨感人。
  (3)音乐作品的情境诱发自由想象。欣赏那些较为抽象、情境模糊的音乐作品(如无标题音乐)时,为了体验其中蕴含的情感,就需要欣赏者展开自由想象。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生动地描写了小克利斯朵夫欣赏音乐时那种无拘无束的想象。自由想象是在对乐曲的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中产生的。欣赏活动包括欣赏者的创造性。
  2.情感体验。音乐欣赏的过程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是学生的情感与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交流过程。情感体验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为求得情感体验的步步深入,一方面要悉心倾听音乐,另一方面要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体裁形式的表现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求对作品情感内涵的把握。音乐审美欣赏在审美体验阶段,情感体验更深刻、更丰富。学生随着对音乐作品的进一步理解,审美情感得到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加上想象、联想的推动和促进,使审美情感变得更加强烈和深刻。“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典故,说明优美动人的歌声,强烈地激发听众的情感体验,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听觉记忆和审美感受。
  三、音乐欣赏审美升华阶段
  审美升华,实现作品与学生“物我两忘,心神合一”,发生共鸣和顿悟,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音乐欣赏的审美升华阶段,存在着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等各种心理要素的作用,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理解认识。
  1.理解与顿悟。音乐欣赏不仅需要生动、具体的情感体验,而且需要准确、深刻的理解认识。只有二者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相互渗透,才能到达音乐欣赏审美升华的境界。这时,对音乐形式的感知,是在理性认识指引下对音响及其组合形式的完整欣赏。对音乐所表现的情感的体验,也是在理性的指引下更深刻、更明晰的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同时,又由于了解了乐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和社会意义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音乐艺术作品深层次的无穷意蕴,大多蕴含在一定的形式之中,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要把握这种“弦外之音”,需要引导学生完全沉浸在艺术的意境中,理解情境中的各种关系,获得顿悟,使审美感受得以理性的升华。
  2.共鸣。音乐欣赏情感体验的极致是情感共鸣。共鸣是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特别是想象心理功能在欣赏对象的刺激和诱导下交织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美感心态。没有情感的激发,也就没有想象的展开,没有想象就没有音乐欣赏,更没有共鸣的产生。正如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已则嗟讽,惜我则沮弃……”[3]秉性慷慨的人听到悲壮的声音而赞赏不已;有涵养的人看到含蓄的作品便手舞足蹈;喜欢浮华的人观赏华丽的篇章就兴高采烈;爱好猎奇的人,接触到新奇的作品便兴奋起来。这就是共鸣。
  实践证明,经常欣赏美的音乐,会使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能扩大人们的文化视野,促使人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过程中,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深入学习宣传音乐教育的功能,努力发挥各自的作用,让所有的教育对象都受到美的熏陶,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和音乐审美能力,并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作用,为承担和实现素质教育这一伟大使命贡献毕生的精力。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沙灵娜译.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
  [3]刘勰.文心雕龙.齐鲁书社,19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99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