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俊美
摘要: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主动、乐于去理解和掌握知识,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
关键词: 数学教学自主探究能力培养
教育家孔子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就是说,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灌输知识更为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和动力,从而才能更加自主地探究新知。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精神,让学生有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学习活动经验。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呢?
一、挖掘教材自身优势,选择合适的自主探究素材
教科书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只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吸引学生探究。教材中编排了众多的彩色图片,所选取的素材都是学生所喜爱的生活场景和小动物,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学习的欲望。
2.结合教材与生活的实际使学生愿意探究。书中的很多题材都直接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例如,低年级的“数一数”、“比一比”分别选择了学生最喜欢的儿童乐园和最熟悉的家里的客厅、厨房为场景,“上下、前后、左右”则选择教室的一部分,在“分一分”中让学生整理文具盒和书包,这些都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或要做的事,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学生只要跳一跳,便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这样才能使学生想学。
3.创设现实情境,便于使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使学生乐于探究。如教学“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模拟一个在小商店里购物的情境,让学生解决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多少钱,拿50元买2盒彩笔应找回多少钱等问题。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类似的若干问题,然后通过分析、归纳、交流、反思,总结出“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由于提供了模拟的现实情境,且学生都有购物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因此理解上一般没什么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就会乐学。
二、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兴趣是学生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是学生的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经济和最活跃的因素。学习兴趣对学习有重要影响。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师应善于创设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感情上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例如:我们两个班要到盱眙第一山去游玩,应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呢?(租车、吃饭、门票、安全、卫生问题及所需总费用……)
师:上面是客运公司提供的有关信息。
师:两个班同学和老师共计120人,你能设计出租车方案吗?(学生活动,汇报结果。)
我创设了具有一定刺激、诱惑性的情境(去盱眙第一山旅游),问题具有挑战性(设计出效果较好的方案),学生思维空间大,得出不同的见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是教学情境的直接创设者。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良好学习状态;良好的学习状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获得素质的发展。
三、个体与集体探究形式相结合,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个体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个体探究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能带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如在教学除法验算时,我让学生观察72÷2=36,36×2=72和121÷5=24……1,24×5+1=121两组题目,让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在第一组算式中,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就是乘法算式中的得数,而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商都是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在第二组算式中,前一道算式中的被除数是最后一道算式的得数,前一道算式中的除数、商是后一道算式中乘法部分的因数。学生分析后自然得出“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的结论。
集体探究分为小组合作探究和班级集体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进行探究。小组合作探究能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能力和团队精神。小组合作探究一般适用于需要分工协作或很多学生单凭个人力量难以探究的问题。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前后四人为一组,深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在一起议、剪、拼、算,有助于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少走弯路。班级集体探究主要是抓住一个中心议题或关键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相互启发,群策群力,解决问题。班级集体探究一般适用于对一些形式化数学问题的探究。上述形式的划分是相对的,很多时候几种形式的探究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无论哪种形式的探究,都需要有一个开放的、有关键意义的数学问题,都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切实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四、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的过程。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发展。如,“长方形面积”的教学中,我设计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计算学校长方形花坛面积的计算。我只在屏幕上打出长方形花坛的几何图形,就让学生进行计算。学生提笔要进行计算时,却发现没有计算的条件――长和宽。这一障碍的设计,强化了学生对长方形面积公式诸要素的体验,使学生感受了数学知识的整体性,感受了应用数学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即要解决问题,就要寻找和问题相关的条件。其次,我让学生计算自己面前的长方形的面积,比如课本、练习本、有桌子面、凳子面等。最后,我让学生在12平方厘米的的长方形纸片上设计一幅图案,看有几种设计法,哪种设计美观、大方、合适。这些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的具有一定“挑战性”问题,能引导学生与生俱来的创造潜能,使之学会在解决问题时选择有用信息,从不同角度寻找问题的联系。可见,教师设计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为学生提供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的条件,通过动脑、动口和动手,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使其创造性思维能得到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
五、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全面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自主探究学习,对于加深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学得更好更活,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加强思维品质修养都十分有益。教师可采取课外阅读、课外参观、调查、让学生先设计自主探究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自己撰写文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策略。学生有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个性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明显提高,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信心、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主动意识就会明显增强,个性特长也就会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爱华.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8.
[2]方学法.讨论式教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11.
[3]蒲小宁.创设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福建教育,200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01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