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党惠阁
摘要: 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障碍现象日益突出。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心理健康的标准入手,指出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介绍了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意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精神状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身体无疾病不虚弱,心理无障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只有当这三方面的状态都达到良好时,才是完全意义上的健康。”此概念指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加强中学生的心灵陶冶和心理塑造,关注其心理健康教育。
一、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身体、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总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当前,常见的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如下:
1.学习带来的压力大。
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使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导致学生心理上的痛苦。厌学、考试焦虑的心理状态是其反映。
2.人际关系的不协调。
一方面,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另一方面,现在的中学生的交往对象,包括教师、家长、同学都各自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和家长不理解学生、不善于与学生打交道,同学关系不融洽等问题,都导致中学生常常感到孤独、寂寞,人际关系敏感。
3.自信心不足。
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理想化成分多,现实性成分少。当他们的主观愿望与社会实践发生冲突时,他们会发现自己理想的脆弱,有自卑倾向的人就会难以忍受,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使自卑的心理深入内心。导致中学生形成自卑的直接因素有:成绩落后、交往受挫、生理原因、家庭背景等。
4.独立意识增强。
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激烈变化时期,他们的潜意识里开始将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独立。但是学生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在许多问题的认知上,都对家长和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受到家长和教师的干预。中学生独立意识的增强和家长、教师干预冲突的结果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种心理,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能被激化,导致中学生和家长、教师的对抗。
5.青春期问题的困扰。
中学生性机能的成熟,使其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由于此时其整个心理发展尤其是品德发展尚未成熟,常导致中学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这个时期,若不对其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畸形等心理问题。
二、加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依据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发展的规律,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认识,更新教师的观念。
尽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但仍有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错误认识严重阻滞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有些学校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左右下,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情,有些学校简单地以思想政治工作取而代之,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压服了事。因此,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大力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由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动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摆在重要的位置。作为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学习观、人才观、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要深入了解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能够对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心理障碍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心理障碍,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2.心理教育课程化。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目前中学阶段《思想政治》教材中设置了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应提倡开设心理教育课,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开展讲座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趣味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应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理修养。(2)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3)针对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3.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开展各种形式的团队活动和文体活动,这些活动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使他们有一种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充实感,可以有效避免长期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解除学生焦虑、烦躁、极度紧张等不良心境。如组织运动会、拔河比赛、春游等,即可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使同学间建立起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参加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升国旗仪式、各种纪念日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通过生动有趣的专题讲座、主题班会、文艺汇演、演讲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报刊等,又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式,
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学生能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即教师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困惑,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让性格内向的学生敢于向教师交流,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2)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3)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5.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学生身上的每一个心理疾患都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1)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2)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3)重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坚强品德;(4)尊重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5)经常与学校沟通,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6)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为配合学生的家庭心理教育,学校要定期开办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建立起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作为教育者,教师应当不断通过家庭走访、电话联系、家长联系卡、家长会等各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的思想发展、心理变化,以便做出正确引导。
6.营造一个宽松、健康的社会环境。
学生的心理健康既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又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社会各界应积极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事件的发生,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比如,坚决取缔学校周边的游戏厅、网吧、口袋书店等,减少对中学生的心灵污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探索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每个教师都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更全面、更正确地认识自我,主动自觉地去矫正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02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