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弥儿》探究自然主义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光斌 张世禄
摘要: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在18世纪形成的。他在所著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中,生动地阐述了自然教育理论。根据卢梭的解释,自然教育就是以发展儿童的天性为目的,适应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本能的教育。这与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理念有其共性,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有尖锐的批判作用,呼唤了一个教育的新时代,对我们现代的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 《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启示
反对压抑与摧残儿童天性,号召“回归自然”,主张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自然天性的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自然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有尖锐的批判作用,呼唤了一个教育的新时代,而且对后世的教育有深远影响。卢梭在《爱弥儿》中集中阐释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提出了著名的人本主义自然教育理论,即按照人的认识发展过程、特点和规律,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进行教育,使其身心得到自由地发展。
一、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十八世纪法国社会中的教育,可以说是残害天性和灭绝心智的教育。当时,法国的学校处于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之下,学校课程以宗教神学为核心,要求心育高于脑育,德育重于智育,教学方法上强制向儿童灌输传统偏见和死记宗教信条,实施严酷的纪律和体罚等一套陈腐烦琐的东西。这种种封建教育是荼毒人心的,完全违背了新生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必然遭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猛烈抨击。法国资产阶级首先在意识形态领域发动了一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即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启蒙思想运动。让・雅克・卢梭的社会政治与哲学思想就是在这场启蒙运动中产生的,他提出爱好自然,归于自然,看重人的自然情感和良知,为自然主义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他为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了影响广泛、意义深远的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
根据卢梭的解释,自然教育就是以发展儿童的天性为目的,适应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本能的教育。卢梭认为教育应顺从于大自然的法则,发展人的天性。他将教育的来源界定为三个方面:“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情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1]在这三种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因此,必须使人的教育与物的教育配合自然的教育,以自然教育为主,使人的教育和物的教育同时趋于自然的目标,围绕它而旋转。卢梭的自然教育集中表现在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充分肯定和培养自然人性、理想人格方面,主张以自然为教育的理想准则,接近自然,归顺自然。
(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1.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
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教育应顺应儿童天性的发展,而且就教育效果来看,唯有顺应天性发展才是上策。他在《爱弥尔》开篇第一句就说:“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变坏了。”[2]人类脱离自然状态以后,便丧失了人的自然本性。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他认为儿童有其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最终和“归于自然、顺应天性”的教育理论相悖。卢梭主张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而实施教育,他批评封建经院教育不顾儿童的天性发展,抹杀儿童与成人的区别,这种为了儿童的将来而牺牲儿童当前的生活经验的教育,在卢梭看来,无异于使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
2.儿童应在活动、生活经验等自然中接受教育。
卢梭指出,要尽量让儿童在活动中获取知识,以促进身心发展。卢梭注重活动的功用,他特别强调直观教学原则,反对滥读书、读无用的书。书看多了,反而使我们不去看世界这本大书了。他认为儿童对于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触和观察,才能确切了解事物的意义。卢梭主张儿童应在生活经验中接受教育,譬如:当儿童犯错误时,要使用“自然后果法”,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自食其果,感到不方便或痛苦之后,他就会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
3.应培养道德公民,接受生存教育。
卢梭认为人天生就具有良心、理性和自由,它们使人具备了获得良好道德的基础。但是“知道善,并不等于爱善”。理性需要良心这个“关于正义和道德的先天原则”的引导;人虽然具有良好的天性基础,却不具备先天的道德观念,仍需借助后天教育和实践来发展良好的道德。根据这些基础和条件进行恰当的道德教育活动,就可培养学生的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但是对于学生道德的培养必须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道德教育不可随意进行。教育的关键在于配合学生的天性发展,德育的培养也要符合学生天性的发展。教师要根据道德教育的基础和条件等方面来把握道德教育的时机。把道德教育放在实践中进行,通过各种善行练习,即道德的实践来培养儿童坚定的意志。卢梭关于增强人的生存能力、生活得有意义的思想,在当时的整个法国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三、自然主义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关心了解学生,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越来越高。中小学生的书包仍旧是越来越重,根本没有所谓的天性释放。大量的繁重学习和成绩决定一切的现代化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原有天性。卢梭在《爱弥儿》中,用大量描绘和抨击了这种教育的丑态。“儿童在妇女手中度过六七年,成了他自己和妇女们浮动意志的牺牲品,并且当他们已经教他各种事物,使其记忆力负担了各种无意义的文字或对他无意义的事物以后,当她们给他养成的情欲把他的天性窒息以后,这矫作的小把戏便被送到教师之前,教师接着把儿童养成的矫作性根,给完全地发展起来;他教他种种知识,却不教他如何自知、自制、求生致福的方法。”[3]
毕竟孩子也是具有主体能动性的人,他们有自己特有的想法和感情,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有用之才,我们必须尊重其原有的天性。当我们把自己认为合理的或感兴趣的东西强加给他们的时候,其实已经在抹杀孩子的天性,在毁灭孩子的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全部。”在和谐教育理念下,教育要求现代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赋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去释放自己的天性;教育要顺应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要去亲近学生,关心学生,缩短和他们空间上和心理上的距离;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首先在心理上承认其应有的地位与社会价值,在其原有的基础之上给予其适当的指导,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同时尊重其原有的个性特征。所以我们现代化的教育应该尊重童权,让儿童的天性真正释放,给他们一个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沐浴在知识和爱的阳光雨露中,按其原有的规律自由成长。
(二)教学与实践、自然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虽然素质教育实施多年,但是绝大多数的学校还是不能走出高考指挥棒的阴影,学习成绩尽管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但还是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人们忽视了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并为社会奉献的人,一味地注重书面知识的传授与考查就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完成教学任务是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规律为前提的,是由教育过程的需要决定的。只有当这种教学能促进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发展时,才是正确的。我们现在的孩子生活常识极度匮乏,对于书中所描述的大量知识很难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和想法,也很难真正了解书中的含义。因此,适当地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捕获他们所缺乏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应该让他们“回归自然”,自己去学习和锻炼,如此所得的收获将受益匪浅。
(三)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天性道德的培养。
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过于注重德育理论教育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社会实践,学生学到的道德理论与思想不能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形成自己的道德观,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常存在着与认知相矛盾、相脱离的状况。例如,在课堂中教师都会强调尊老爱幼、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基础道德,然而校园中大声喧哗,随地乱扔垃圾,破坏公物等现象还是屡见不鲜。学校这种灌输式道德教育导致了德育与生活的分离:道德知识成了从生活经验中抽象、概括、总结出来的道德符号,是道德符号而不是符号所代表的丰富的道德意蕴成为了道德教育的目标。
道德教育建立在人的天性情感的基础上,使道德教育在人心中有了根基,情感与理性相结合,才会产生行为,又进而稳固道德观念。因此,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同时,还须充分激发道德情感,重视增强学生对具体的道德情景的认识和分析,使其对自己所负的责任和行为后果有真切的认识与判断,而不是要求刻板地执行。“在培养道德观念的过程中,……行动多于口训”。道德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就是要求人们多参加实践,亲身实践比说教更有利于观念的形成和意志的培养。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是在批判当时封建教育的不合理的基础上提出的,尽管我们在现代看来其中有许多片面之处,但是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以及批判的不合理的教育观念对提高我们今天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仍有借鉴意义。他对儿童问题的认识也值得我们现代教育参考,在教学中我们应更加关注儿童的天性,尊重他们,让他们更加自由快乐地获得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2][3]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张雪.浅析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对“新课改”的启示[J].成功,2008,(4).
[5]李桂霞,何雅敏.《爱弥儿》中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J].消费导刊.教育时空,2008,(9).
[6]李佳.论《爱弥尔》中的道德教育思想[J].宜宾学院学报,2003,(5)
[7]海存福.卢梭的儿童观对当前中国儿童教育的启示[J].社科纵横,200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07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