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若干问题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雷

  摘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探讨了高校体育俱乐部与学生终身体育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
  
  1.引言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校体育的改革从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以终身体育、健康教育为主导思想,确立了新的思路和目标。国内的专家、学者认为目前高校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内外脱节,完整的高校体育应是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高校体育俱乐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既学习了一些发达国家做法,又结合了中国的国情,突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符合当代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养成终身体育需要的体育教学模式,已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是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延续和补充。俱乐部活动开展的好坏是关系到能否真正施行健康与终身体育教育的关键。本文就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其与终身体育的关系问题进行综述,旨在为方兴未艾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2.高校开设体育俱乐部的必要性分析
  
  2.1高校体育改革的需要
  在新世纪、新的发展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教学是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1]提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更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素质教育”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正是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2.2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比较具有时代性、社会性、针对性、适应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更具有优越性。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我发现有超过70%的学生认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优于专项课和基础课教学模式,是三者中最好的一种模式。我对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比较,发现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有以下优点:首先,学生经过俱乐部式教学后,参与体育锻炼的频度与非俱乐部学生比有明显增加,并且其习惯的延续是较好的,从二年级学生参与锻炼频度可证明,俱乐部可以把课内与课外进行有机结合。其次,成立体育俱乐部,可将学生吸引并组织起来,培养体育兴趣。高校组建体育俱乐部将保证对培养高等人才在体育方面投资的延续性,为开发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和提高人才的质量提供可运行的途径。此外,俱乐部式教学能使学生拥有参加单项运动的较长时间,同时相互帮助,为今后终身参与体育锻炼奠定了基础。
  3.高校开设体育俱乐部的可行性分析
  3.1高校组建俱乐部开展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改革的必然产物
  俱乐部式体育活动的模式是体育改革的一种新尝试,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思想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一种重要手段。从学校体育观念变化来看,学校体育经历了由健身型、教育型到终身型的认识和发展阶段,终身型体育阶段是把体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部分,终身体育观念的出现标志着学校体育观念的根本转变,也是学校体育终身化的世界性趋势。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奠定了高校综合性体育俱乐部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现代高等教育不但肩负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任务,而且直接参与社会服务。因此,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大改革力度,高校必须将体育推向市场,通过俱乐部式教育模式尝试,寻找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新一代人的最佳方案。
  3.2推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可行的
  21世纪体育教育强调既要满足大学生现实身心发展过程中的特殊需要,又要满足大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体现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的体育教育结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健康观、体育观、自我健身等意识增强,掌握了某些运动技能,开展体育社交活动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时尚,在体育锻炼项目选择上表现出多样性,反映出一种主体的体育价值意识。这一点在大学体育中显得更为重要。在此过程中,学校体育的目标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让体育真正成为学生现在和将来以至终身生活的一部分”。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校体育观念、体制、内容、组织形式和课外体育文化生活必然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3.3从俱乐部的组织形式看也是可行的
  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是:一年级开设专项选修课,二年级以俱乐部的形式进行教学,三年级以后主要开展单项体育俱乐部活动。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度,倡导开放式、探究式的教学,学生自主选择内容、教师、上课时间和参加次数,创造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改变过去每周1次90分钟上课的限制,可以在晚上,甚至双休日实施,使得上课时间大幅度延伸,每学期完成规定的学习时间上具有灵活性的选择。其次,这种开放式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上课的教师、内容、时间。俱乐部式体育教学采用了多类型、多层次的组织形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型体育教学的单调、乏味的教学形式,学生从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体育教学目标中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4.高校体育俱乐部与学生终身体育的关系问题
  4.1高校俱乐部制可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
  大学生参加俱乐部锻炼时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高校俱乐部制与大学生心理特点、知识结构和智能的发展相适应,有利于大学生充分自主、自律地选择,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和运动健身热情,使大学生在俱乐部锻炼中学会锻炼,学会做人,学会健康生活。
  4.2高校体育俱乐部制可使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
  由于我国正在加强全民健身建设,许多城市已建起社区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已成为全民健身计划的主要形式和落脚点。高校体育俱乐部可以参与社区体育建设,培育社区体育文化,开发社区体育市场。只要大学生在高校掌握了专项技术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了参加俱乐部锻炼的习惯,毕业后走上社会就会很自然地参加社区体育俱乐部锻炼。高校要让大学生知道在自己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里如何调整自己的体育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内容,在不断提高和纠正自己体育内容的同时也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这个教育过程必须在大学阶段完成,也就是说在高校实施俱乐部制有利于这一阶段的教育过程。不仅社会需要体育,从体育的主体――人而言,要提高生活质量,也需要体育。
  5.结语
  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改革的必然方向,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高校俱乐部制可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可使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有着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中国学校体育,2002,(6).
  [2]胡建华.大学俱乐部制体育课模式的实践研究[J].体育科研,1998,19,(2):30-32.
  [3]张建新.高校体育教学理论在反诘[J].南京:体育与科学,2002,23,(1):68.
  [4]陈小蓉.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2,(2).
  [5]刘志敏.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
  [6]陶景,李晋裕.学校体育大辞典[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08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