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化检测》教学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姚璐晔 冀 宏 王晓兰

  摘要: 本文针对在生化检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教学联系实际、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实验课作用和合理利用考核方法这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提高生化检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生化检测教学实践
  
  生化检测是生物与化学交叉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新的学科分支,该课程是生物专业教学中专业性很强、能代表学科发展前沿的一门课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迅速发展,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在近几年才普遍开设这门课程。
  该课程内容比较抽象,理论点多而广,且与实际应用有一段距离,因而是专业课中一门难教难学的课程。同时,开设这门课的对象是大四毕业班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已大大下降。如何将这些抽象、难理解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消极学习为积极学习,并且通过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将之前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汇总而深化,是每一位任课老师不断探索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坚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观点,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应用于教学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联系实际应用,引导教学内容
  
  生化检测课程内容抽象,原理深奥,采用传统的教授方法,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日常发生的事件,学生就会产生兴趣。例如,在讲解基因芯片时,由于这一技术在高校的教学实验中很难引进,因此学生根本接触不到这一先进的实验技术;而且该技术的原理性比较强,因此在讲解时相当困难。为此,教师可适当地引进遗传病的讲解,基因芯片的一大应用领域就是提前诊断出遗传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某种遗传病的背景为引子,引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而在讲解蛋白质的检测时,教师可引进三聚氰胺事件。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2.改进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是提高与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是一种普遍的教学手段。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单一的文字变成图文并茂的生动语言,对学生予以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问题,容易发现规律,而且单位时间内给予学生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因此教师有更充足的时间把重点和难点问题讲解清楚。比如免疫分析中标记的二抗及后期的显色,教师可以播放“诊断艾滋病患者”的一组Flash,其中含有形象的抗原、抗体、标记物的表征和整个检测反应的流程,使学生能感性、直观地认识到整个免疫分析所涉及的理论内容。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使原本抽象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形象、有趣、可视、可听的动感内容,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施探究式教学
  
  该课程传授的对象是大四学生,由于其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可将一些教学内容设置成若干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一方面能使整个教学过程不局限于教师单纯的讲解,而是适当地引进学生自主学习,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自学能力,另一方面能加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合理地组织安排以后的教学任务。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将“人类基因组计划”设置为学生自学的内容,让其自由组合,查阅相关资料、做PPT上台讲解、交一份完整的书面报告,教师只是提出建议。在学生讲解的同时,其他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惑,让该组学生帮助解惑。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角。
  
  4.注重实验,促进学理,知行结合
  
  该课程含有五个课内实验,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既要兼顾学生之前的实验,又要考虑实际实验条件的许可。近几年,我国很多高校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对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增加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7]。针对大四学生,在实验安排上,教师尽可能多地选择综合设计性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与要求,自行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为学生下学期开始毕业论文做好准备。例如,实验“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过氧化物同工酶”,这一实验在网上有很多可借鉴的资料,学生可根据自己选择的样品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步骤及内容;教师给出一周时间让学生在开放实验室内完成;最后学生交出一份附有电泳图的实验报告。这样学生就不会单纯地根据实验讲义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而是加入自己的理解。可能最后实验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结果与操作步骤进行分析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进行指导,对学生操作上的错误要及时纠正,而不是放羊管理。
  
  5.改进考核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课程的考核成绩可反映学生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考核可以作为一种激励学生好好学习的手段,但不能引导学生将成绩视为最终目标。教师在制订考核机制时要本着客观、公正、全面的原则,并且在学期初就要公布,让学生有据可循。生化检测这门课程不是主干课程,考核形式可以多样,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多重考核的方式,按照不同的比例结算出最终成绩。例如,为了鼓励学生认真对待分组讨论这一环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分组讨论的成绩纳入最后的课程成绩,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重视这一环节,而且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精神。针对实验报告抄袭现象,教师应该利用考核这一工具制止。对于明显的抄袭,教师应该给予严厉的批评,并将此记入最后的成绩。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实验报告书写过程中就会端正态度,进而端正学风。
  
  参考文献:
  [1]罗意平,潘迪天,杨岳.专业实验室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3):16-18.
  [2]李建中.开展电子综合类实验的尝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9,18,(4):15-17.
  [3]毛万宗,吴京洪,童叶翔等.完善创新实验体系培养创新专门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03,(10):25-26.
  [4]黄宝圣.师范化学创新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实践与探索,2003,(1):5-8.
  [5]吴允平,蔡声镇,苏伟达等.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97-98.
  [6]陈东风.设立创新实验基金,为学生提供探索的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5):36-41.
  [7]彭万英.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构件与实施[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18,(5):72-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14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