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创业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文浩
摘要: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高校毕业生的一种新型就业形式。从人才成长的角度看,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增强社会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大学生创业面临着机遇和困难,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推进大学生的良好自主创业。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 问题 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数量不断增加,高校连年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迅猛增加。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了611万,而且在今后一段时间,高校毕业生人数仍将持续走高。尽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但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很严峻。在这种形势下,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走自主创业的道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自主创业的实际人数不多,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不大。由于自主创业需要承担相当大的风险,一部分毕业生虽然有相对比较好的创业环境,但是选择自主创业的人并不多。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还比较淡薄,这与我国创业教育比较薄弱有关。国外学生创业并不仅仅限于大学生。发达国家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各个阶段,都有比较系统的创业教育内容。一些国家还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比较好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社会上提倡、鼓励创业,金融政策支持等方面也比较成熟。目前在我国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中,很少有人把创业作为一种理想的职业选择。许多大学生自主创业,往往是就业压力下的被动选择,这种消极的选择动机也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份创业调查报告分析指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普遍表现为“生存型”,而不是“机会型”。“机会型”创业者把创业作为其职业生涯中的一种选择,体现为抓住市场机遇,主动占领市场。而我国大学生创业在这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二、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创业缺乏经验。
大学生由于对各个行业的前沿动态发展与商业信息把握不准,不能通过各种渠道全面了解创业行情并进行理性的风险分析,从而找到适合自身实际的自我创业方向,于是就可能导致对一些热门行业盲目跟从。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的基本常识,如注册、贷款、办理各种工商手续、相关的法律常识、创业方式和技巧、首次创业所需的条件与各类注意事项等。这些基本常识的缺乏加大了大学生创业的困难程度,甚至有可能由于中间的某个环节“梗阻”而导致首次创业的失败。而且,大学生创业选择的行业面窄。在已经成功创建企业的大学生中,多数人选择了和自身专业相关的行业。这些行业大多属于高科技领域,如软件、网络等,而对诸如小规模的餐饮等生活类的行业涉及较少,而这些并不被大学生青睐的行业恰恰具备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低的优势。此外,大学生创业方式的选择单一。在首次创业的毕业生中,由于经验的缺乏和对风险的考虑,很多人选择了合伙创业;在选择合伙人的过程中,很多人选择了自己的朋友、同学共同创业,而这些合作者的知识结构、经验等各方面与其相似,往往导致合作者之间缺乏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在决策中容易出现偏差。
2.资金匮乏成为创业的瓶颈。
首先,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多数存在自有资金积累不足的情况,而目前多数高校迫于自身办学经费的限制,很难拿出充足的专项资金来保障大学生创业活动的顺利实施。其次,在常见的商业融资手段中,由于创业学生的信用等级难以评定,银行对其授信贷款持高度谨慎态度,不轻易发放;学生选定的创业项目受经历、眼界所限,多数难以获得风险投资者的青睐;其余诸如典当融资、融资租赁等方式则因为学生创业者自身所拥有的现实资产的规模有限,很难获得较大额度的资金支持。
3.相关政策和舆论支持不够。
首先,在政府支持层面,目前给予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的扶持,主要体现在简化审批手续,免费提供政策、法规和信息咨询服务和减免征税等方面,但是其中有些政策很难操作,尤其是在经营领域、融资渠道和税收优惠等关系到大学生创业的关键问题上,创业的大学生很难享受到真正的扶持。其次,在社会舆论层面,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大学生的就业方面,学校因为统计口径把学生创业纳入就业率的统计中,为提高就业率数据,对学生创业也采取不支持的态度。另外,在很多学生和家长的传统观念中,大学毕业直接进行创业,没有单位接收,是学生未被学校和社会认可的表现,因此学生毕业后的首选多是到单位就业。
三、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对策和建议
1.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培养良好的创业意识。
创业教育重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在教育体系上应包括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实习模拟、实地调研四个部分。大学要聘请一批具有不同专业背景、既有理论造诣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师资团队;在管理上,对内要通过鼓励和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外要与当地政府、区域社会广泛合作,大学要把自己创造的知识产权回报给社会,为企业服务,而社会的创新型企业也是大学创业教育中活生生的教材。因此,大学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唤醒、启发、诱导、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鼓励大学生开拓创新,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多作贡献。同时,要把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能力摆在中心地位,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培养学生创业精神、能力展开,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帮助其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把学生培养成视野开阔、主动创新、勇于实践的复合型人才。
2.制定和落实支持政策,提供必要资金,营造创业舆论氛围。
各级政府要努力建立真正能够促进创业的、负责任的、高效率的学生创业管理和服务系统,健全能够快速推动学生创业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机制。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比如青岛出台政策,规定大学生创业最多可得20万贷款;广州市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从2009年起享受42项收费优惠政策,包括免交26项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免交或按最低标准收取16项经营服务性收费等。社会各界要努力营造“创业是高水平的就业”的整体氛围,为大学生创业扫清思想障碍。
3.树立大学生创业典型,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
显而易见,身边的成功案例对大学生的激励作用尤为明显。东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毕业生刘国起带领7名同学一起创建了维世软件有限公司。不到一年时间,该公司开发的软件“信息化教育平台”已经被全国20多个省市的3000余所学校使用。而在此之前,被誉为“中国创业第一人”的杨锦方,用所学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创办了视美乐公司,成为成功创业的典范。不少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在社会上刮起了第一次创业旋风。很多学生就是在这次报道的影响下开始关注大学生创业活动的。
创业是就业的另一种模式。所不同的是,创业者不是被动地等待他人给自己“饭碗”,而是主动地为自己或他人创造“饭碗”。目前,我国通过工商、税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之所以提倡大学生创业,除了创业不失为缓解目前就业压力的一条解决途径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具有一种敢于开拓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是目前中国最具活力的群体,如果失去了创造的冲动和欲望,而仅仅安于现状和守成,那么中华民族最终将失去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姚毓春.大学生创业问题探析[M].经济纵横,2007,4.
[2]谢志远.讨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M].中国高等教育,2006,10.
[3]朱在法,郭亚芳.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M].中国高等教育,20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21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