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新课标,改革学校运动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布 赵艳华
摘 要: 为了使学校运动会在新课标思想的指导下更好地成为学校体育的有益延伸,本文对现行学校运动会的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不符合新课标指导思想的弊端,并对学校运动会的组织方法和项目设置提出了改革建议,以期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校运动会,参与比赛,享受运动的乐趣,以此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
关键词: 新课标 学校运动会 改革
1.前言
学校又开始筹备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老教师又拿出上届运动会的秩序册,带领着年轻人开始克隆:100米、200米、铅球、标枪……还有50年前的标枪校纪录,一一在列。我不由得深思,自新课标实施以来,体育课教学模式早已经潜移默化地改革了,铅球、标枪的教学也早从体育课中消失了,50年前的标枪纪录或许还要继续保持下去,而学校运动会的项目设置是否还要继续保持呢?学校运动会是学校体育的延伸,新课标倡导学校体育要以学生“健康第一”为出发点,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学校运动会也要与时俱进,应时而动。
2.现行学校运动会模式的弊端
2.1项目设置与教学内容目标不一致。
现行的学校运动会普遍采用以竞技项目为主要内容的田径比赛模式,与当前基础体育教育课程学习目标不一致。当前基础体育教育课程的目标由过去的“增强学生体质”向“全面增进学生健康”转变,课程内容体系也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方面,并根据各个方面的目标,在继承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开拓创新,吸收了一些学生爱好、时尚流行的运动元素,体育课正在努力构建具有较强时代性的内容体系。
2.2组织形式、内容、方法单一,限制参赛人数。
现行学校运动会注重竞技能力的角逐,组织形式、内容和方法大多承袭了竞技运动会的模式,限制参赛人员人数,而且每年参加报名的都是班级的体育尖子生,相对固定,使一部分喜欢运动但成绩不够突出的学生失去了参赛希望而远离了学校运动会。学校运动会获奖比例相对较小,有些项目难度较大,如女子3000米、男子5000米,使一些学生失去参赛信心,而放弃参赛。有些学校对学校运动会宣传力度不够,下发通知后就等学生报名,出现项目漏报、项目报名人数集中等现象。这种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多数学生运动参与的愿望,不能激发大多数学生的运动兴趣,也不利于培养终身体育的思想。
2.3竞赛缺乏娱乐性、趣味性,集体项目少,不利于大多数人感受的运动的乐趣。
竞赛项目缺乏娱乐性、趣味性,集体项目少,不能以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大多数学生对学校运动会缺乏兴趣和热情,出现请假人数多,观看比赛没有热情,各忙其事的多,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热爱。我们注意到学校运动会最精彩的项目是4×100米接力赛,首先它是集体项目,更能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同时它耗时短,传接棒容易出现失误,比赛成绩有一定的偶然性,更能激发学生对未知的渴求,从而带动场上、场下大部分人的关注,学生热情异常高涨。
3.学校运动会走势分析
3.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学校运动会结构,将增进大多数学生的健康贯穿于学校运动会的全过程。
3.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学校运动会项目设置还是组织方法的更新,都应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为主要出发点。
3.3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学校运动会的设计到组织到参与,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和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和组织潜能,提高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3.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性选定项目,提出相应的裁决建议,以保证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参与且乐于参与,同时也要为体育特长生创造表现才能的机会。
4.学校运动会改革建议
4.1观念调整,将学校运动会作为体育课的延伸。
从观念上改变,以健康第一、培养兴趣为主,以大多数学生参与为主旨,并兼顾个别,让竞技与娱乐同台竞技,广泛地吸收参加人员。同时做好学校运动会的动员和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学校运动会的组织和比赛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4.2调整项目设置,增加娱乐、趣味、集体项目。
对以往参与人数少、难度大的项目进行剔除,在学生中征集比赛项目,逐年增减项目,增进学生对学校运动会的参与兴趣,以提高学生参与、筹备比赛的热情,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参与比赛的热情。
4.3组织形式创新,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放手学生去做。
在组织形式上,大胆创新,教师掌舵,以学生为主体,将项目的组织、裁判全权交予班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运动会的筹备中。教师把关,测试其项目规则、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可行性,保证竞赛的顺利开展,以此将每个学生融入学校运动会中,营造良好的全民参与的运动氛围。
4.4加大奖励制度,激发更多的人参与。
在物质与精神上加大奖励制度,是对学生参与的认可和肯定,可激发更多的人参与运动,融入集体,让运动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5.学校运动会改革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5.1设置的比赛项目过多,导致时间和经费不足。
根据学校具体情况,把握健康第一,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目的择优设置项目,每年项目设置根据需要不同进行有益调整。或者将一些项目放其他时间进行,使校园每周、每月都有小型比赛,让运动气息渲染校园的每一时刻、每一角落。
5.2学生参与事宜过多,时间和精力达不到。
学生在参与运动会的筹建和组织活动,可能会与文化课的学习发生冲突。这时教师的主导地位尤显重要,教师在征集学生意见和建议后,应对大方向进行把握,具体的事情分成单元分配到学生小组中间进行。学生小组讨论不仅能减少工作量,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对体育兴趣。
5.3项目设置符合学生兴趣,学生参与但没有激情。
当项目设置依据学生兴趣、兼顾大多数时,学生积极参与后,比赛就应该有胜负,所以裁决的公正性和监督体系都要健全,做到有章可循,减少或有效避免舞弊行为,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6.结语
改革几十年传承的学校运动会模式的前提是找到更好的替代模式,各个学校都有各自的具体情况,在寻找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但是我们体育工作者不能因为怕出现问题、怕出现异议而停止前进的步伐,只要坚持新课改精神,只要能增进学生健康,我们就要实事求是、不畏困难地去寻找新的学校运动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周登篙.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赖天德.基础教育体育课与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学校体育,2009,(5).
[3]马峰.也谈学校体育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2007,(10).
[4]杨芳.实施素质教育与学校运动会[J].体育导刊,2001,(11).
[5]段英,刘巍,陈欣.浅谈构建课程改革下的新型学校运动会――亲子运动会的实践与反思[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增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60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