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心理素质教育的心理学依据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心理素质教育的开展决定着人的健康成长,决定着社会的稳定进步。而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则是心理学依据,这是推动心理素质教育质量提升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就心理素质教育的心理学依据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可以为心理素质教育的顺利发展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学依据;基础作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2-0096-02
   一、人性观理论
   人性观是人们对不同人性所具有的不同认识和看法。树立科学正确的人性观对教师的心理素质教育的培养和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尊重人性、接受人性多元化、肯定人性的可教育化等都是确保心理素质教育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在欧美国家的心理学研究中,特别是在人格心理学研究实践方面,具有环境决定论、生物动力论、内在价值论等多种人性假设和学说,这些存在的不同内容和因素促进人们对人性的全面认识和研究。
   二、心理发展理论
   (一)心理学发展的原因
   心理学的发展是依靠具体的心理实践活动体现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就是原因的体现,也是心理发展存在的具体表现。著名的心理学家列昂节夫在其经典著作《活动·意识·个性》中的序言部分曾写道:“意识是由人的活动的运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内部运动。”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将活动作为人的个性形成的基础。所以,人具备的心理活动性是心理素质教育的第一要素。并且要经过“自我认识—动情晓理—策略导行—反思体验—形成品质”五个活动程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会不断发生改变,改变的期限也是相对的。因此,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过程是融合在一起的。心理素质教育不仅要紧紧结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并且要将每个阶段所实施的不同任务内容明确地体现出来;更应当注重阶段教育的连续性和各种心理活动体现的关联性,从而确保不同儿童在心理素质教育中的有效衔接。
   (二)心理学之实质
   心理发展是人从出生到成熟后心理上所不断发展和稳定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的重要标准是心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和心理机能的增强。教育家皮亚杰曾经典的观点,即儿童所具有的心理发展的本质为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图式完善。而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对心理发展概念的总结概括为:一个人通过教育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心理机能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所以,心理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对心理结构的完善以及心理机能的增强,只有实现这个目标,学生的心理才能得到健康稳定的养成。
   (三)心理学发展的阶段性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只有质的变化,才标志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目标的完成。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阶段性只是相对的存在。因此,对心理发展的研究认识必须要将阶段性和有序性作为一个整体。儿童心理素质教育一方面要与儿童具有的实际身心特点相结合,明确每个阶段所特定的方法,另一方面则重视心理发展的有序性和连接性,让心理素质教育在每个阶段的特点和具体表现都紧密衔接起来。
   (四)心理学发展的差异和品质
   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共性与差异性并存的特点。其中,共性需要教师采取符合儿童特定心理问题的方法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差异性需要教师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的特殊性,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引导和纠正。因此。教师所应有的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要灵活多样,将心理的培养与锻炼和针对新的方法结合起来,确保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有序发展。
   而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发展过程和具体的心理状态。他们是通过外在的、动态的表现而反映出来的。心理品质是心理各种活动的内在规律和属性,他们属于静态的、含蓄的。心理品质通过心理活动所具有的内容而稳定形成,并依靠心理的具体表现过程来体现;心理品质是对心理发展过程所形成的最重要的影響因素,而心理状态是心理过程和心理品质在特定时间集中作用的反应状态,如果某种心理状态形成的频率过高,就会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而心理品质又是影响心理状态阶段性的重要决定因素,所以,研究心理品质不能离开心理现象的作用发挥。在开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都是重要的考虑因素,要通过相应的方法将心理过程以各种形式体现出来,使心理状态的积极一面被不断刺激和强化,从而稳定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
   三、心理学研究方法
   首先,教师要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清晰、深刻地认识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并且要对具体存在的问题、任务以及难点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形成自身的理论研究依据和任务价值。其次,教师要对开展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和明确。再者,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措施开展之前,要具有以下因素和问题的考虑:活动开展中具有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如何避免来自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实验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和方法进行以及需要哪些工具来辅助。最后,确定有效的统计方法。在实验开展之前,必须要对实验应用模式以及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明确,并且要了然于胸,从而确保实验和统计的顺利开展。
   四、心理素质教育衔接的心理学基础
   (一)心理素质教育目标的衔接
   心理素质属于发展变化的概念,它以人的生理个性为前提,将外在的因素稳定转化为心理素质发展所急需的内容,并与人在实现自我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紧密相关的心理品质。因此,心理素质是在内部和外部条件的不断刺激下形成的动态反应的过程。心理素质教育开展的本质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性和稳定性。主要包括以相互结合和产生的基本任务:即培养学生关于目标任务的适应性以及学生接受心理素质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那么可以认为,积极性是主动性的前提,主动性是确保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完成的关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素质需求和发展目标,因此,目标的制订应结合具体的特点和特殊性。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实践,需要合理紧密把握个性化和有序化两个方面的因素和一致要求,将各个年龄段的学生所具有的生理、心理以及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整理区分开来,制订曲折发展的培养教育目标,在不断的进步中体现出曲折性,从而确保两者的有序、融合开展。另外,还需要把握心理素质教育存在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二)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的衔接
   每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素质发展过程一定存在着连续性,但阶段性却是相对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必须以具体的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具体培养目标来开展,针对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可能出现的心理偏差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教育,从而科学有序地布置和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和任务。因此,儿童具有的不同年龄、身心条件,也应选择不同的心理素质教育方法和内容,并且要注重内在的延续性和连接性。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与目标体系包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发展潜能、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创造性等。该几项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应体现内容与目标的一致性,并且两者之间相互灵活的转化和衔接,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整体。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有序的开展。
   (三)心理素质教育实施过程的衔接
   在实践中,主要以三个步骤进行:(1)判断鉴别。该程序内容主要依靠动态化和情景化的手段形成刺激效果,为不断得出评估标准和分析原因提供依据。使学生通过这些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获知自身心理的发展情况,并且让学生形成一种认同感,从而促进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目标的实现。(2)策略训练。这是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步骤。让学生形成对自身心理素质的客观认知,促进学生用正确的思维对待;对思维和锻炼的方式进行明确;在不断的锻炼和思考中上升为情感认知的层面;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不断形成思维和方法的认知和实践。(3)反思内化。学生通过一定的目标训练方法不断获得客观的心理、情感反应,从而不断地进行深入理解和实践,从而实现心理品质的稳定形成。
   (四)心理素质教育中各要素的衔接
   1.学生是心理素质发展的主体
   心理素质教育过程是“助人自助”的探索过程。应当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发挥出来。通过心理的锻炼、辅导,再加上学科知识的引导辅助,促进学生以自我的努力意识投入到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中。
   2.重视家庭的因素
   儿童人格心理的形成,家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可以将家庭因素吸收到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中。例如,注重家庭氛围、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生活习惯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影响。
   3.心理素质教育要注重情境教育方法的应用
   通过多种活动增强学生的直接体验和感知,从而促进对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的主动接受、肯定以及积极践行。所以,学校作为学生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应当积极发挥在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另外,还要注重对外部因素的利用,例如,社区对学生也能产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要注重运用多方面的积极因素构建有效的教育模式,既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不同学生年龄段所形成的不同程度的教育影響力,又要确保内部内容和目标的平稳有序开展,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提供全面保障。
   五、结语
   对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并确保活动的有效性,首先要对人性以及在不同年龄时期所体现出的不同特点有具体正确的认识,通过这些认识的形成,找寻和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够不断培养和提升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认知水平。需要重点遵循和把握不同年龄段其心理特点的具体行为表现所具有的紧密连接性和有序性等,只有全面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存在和内在规定,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对学生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路敬稳.大学心理学教学改革对素质优化的应用价值[J].广东蚕业,2018,52(11):75-76.
   [2]唐燕,邓海龙,赵程.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护理专业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4):56-58.
   [3]董泽松,黎琼锋,韦祖庆,等.高素质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模式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8,5(21):14-15.
   [4]胡明道.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塑与整合[J].时代金融,2018(11):283-288.
   [5]韦伟.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8(4):135.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84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