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快速阅读策略研究及教学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叶佩华 居咏梅
摘 要: 随着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改革的稳步推进,四级考试新题型也应运而生,其中之一就是快读阅读理解。本文通过对该题型的特征分析,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提出了相应策略及教学反思,旨在为大学英语教师更好地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快速阅读 备考策略 应试技巧 教学反思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的一项大规模标准化考试,是一种尺度相关的常模参照性考试,同时也是一项全国性教学考试。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以下简称四级考试)经过2006年6月的改革试点后,于2007年1月开始面向全国考生实行测试内容改革。改革后的四级考试重点体现了各项英语应用能力要求,阅读理解便是改革的重要环节,突出表现在新增快速阅读理解题型。该题型体现了更高的“准度+速度”的考试要求,它要求考生在15分钟内迅速浏览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通过略读和寻读的技巧,从庞杂的信息中准确、高效地提取所需信息,因而如何顺应这一改革,提高快速阅读能力,给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快速阅读题型分析
根据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公布的考试样卷,快速阅读(Skimming & Scanning)要求考生在15分钟内快速浏览一篇850―1150字的篇章并完成随后的10道题目,其中前7题为判断正误题(注:2007年12月起试题中前7题以单选题形式出现),后3题为填空题。这需要考生综合运用捕捉关键词、准确定位、寻读所需信息等快速阅读技能,对考生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和短期记忆力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充分体现了更高的“准度+速度”的考试要求。
二、快速阅读备考策略及应试技巧
(一)备考策略。
1.广泛阅读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文章,培养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学术界历来有“Reading can never be taught.”的说法,这从某一角度说明了阅读应该是一种自觉自学的行为,而且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这就需要广大考生注重平时持续性的阅读训练。根据对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的考题分析,快速阅读部分以说明书、记叙文为主,题材涉及社会生活、商业经济、科普知识、文化教育、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广泛阅读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文章,不仅有助于考生积极储备涉及各个领域的知识、信息,还在阅读的过程中实现了扩充词汇量、熟悉或掌握大纲所要求的语法和习惯用法等,一举多得。
2.计时阅读。
由于该题型要求考生在15分钟内快速浏览一篇850―1150字的篇章并完成随后的10道题,在以往考试“准度”要求的基础上,答题速度的高要求得到了充分体现。广大考生需要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在追求准确度的基础上加强速度训练,计时阅读不失为好方法,具体可参照四级考试大纲的每分钟100词的速度要求。
3.克服不良阅读习惯。
在平时的快速阅读训练中,考生应有意识地克服一些不良阅读习惯,如:唇读、指读、回读、译读等,这些不良阅读习惯不仅导致阅读效率较低,而且不利于整体把握全文主旨大意。考生应在日常阅读训练中逐步培养组群视读、眼脑协调并用的良好阅读习惯。
(二)应试技巧。
1.略读法(Skimming)。
略读法是指有选择性地快速通览全文以获取全文中心思想或主旨大意的阅读技巧,它是一种“全景式”的阅读方法,故而需要舍弃一些枝节性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翻阅报纸、杂志时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略读法的特点在于阅读速度要求较高,一般可达到每分钟400词左右,但理解的精准度要求相对较低,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具体可采用如下方法实现略读目标:
(1)快速读取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小标题,从而着手预测性略读,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和行文方式,以掌握文章中心思想。
(2)通读文章的起始段和结尾段,力求抓住文章的写作背景、主旨大意,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口吻和观点、态度等。
(3)关注斜体字、黑体字、脚注、标点符号及转折、并列、递进等信号词,以便梳理文章结构,捕捉文章关键句或关键词。
2.定位(Locating)。
快速阅读部分的命题规律中有一项便是“题文同序”,也就是说10道题目考查的目标信息在原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基本是一致的。这就需要考生根据题干信息及已完成题目,将目标信息准确定位到具体段落、具体位置。
3.寻读法/查读法(Scanning)。
寻读法就是快速扫视文章,以较快的速度从长篇幅文章中筛选、寻找所需的事实细节信息,它是一种跳跃式的有选择性的阅读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查阅工具书、查看列车时刻表等采用的就是寻读法。不同于略读法,寻读法要求对事实细节的把握又快又准。如何在短时间内准确地找寻目标信息,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快速浏览题干,找出题干中的主题词或关键词,根据该主题词或关键词定位到具体段落、具体位置,再进一步查找目标信息,这是缩小、精确查找范围的步骤。
(2)重点关注“7W”信息,即who,which,what,when,where,why,how。这些信息一般承载了用以说明主题的各个事实细节,也是随后10题的考查点。
(3)利用印刷及版式特点以精准定位、捕捉目标信息。比如专有名词的首字母大写,用以强调的斜体、黑体、下划线等,这些都会提高我们定位查找的效率。
4.推读(Prediction & Guessing)。
推读技巧是指针对那些未直接写明含义的内容、因果关系、词义等进行猜测、推定。这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避免纠缠于一些构成阅读障碍却实属次要信息的内容。
5.运用特殊标记(Using marks)。
由于该题型文章篇幅较长,加之10道题考查的目标信息可能相对分散,这对考生的短期记忆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可采用一些便于理解记忆的特殊符号,比如波浪线、三角符号等标识已查找到的有效信息,避免回读现象的产生,提高寻读效率。
三、快速阅读训练的教学反思
快速阅读作为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新题型,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都是一大挑战,很多考生反映不适应长篇幅文章、时间紧张等难题。学生的难点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教学的重点,如何顺应这一题型,加强日常的快速阅读技巧性训练,有针对性地安排和调整日常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加强日常快速阅读训练。
大学英语教师所选择的快速阅读材料应力求内容丰富、题材新颖,涉及社会生活、商业经济、文化教育、科普知识、自然环境等各个方面。所选材料应语言地道、规范,结构严谨,兼顾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除此之外,所选材料的篇幅长度应以四级考试大纲为标准,控制在1000字左右。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1.鼓励学生养成持续性的泛读习惯。
持续性是指长期坚持阅读,泛读则是广泛阅读涉及不同领域的各种材料。唯有长期坚持广泛阅读,方能熟能生巧,从量变发展到质变,进而更好地适应目前施行的多角度、多题材的快速阅读题型。
2.培养计时阅读的习惯。
由于快速阅读题型充分体现了“速度型”考试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加入速度训练,最主要的方法便是计时阅读。教学过程中可要求学生在不做预习的前提下阅读文章,记录起始终止时间,根据文章字数,便可得出阅读速度。教师可对此进行长期的跟踪训练,不断地微调教学方法,注重逐步提高。
3.帮助学生克服不良阅读习惯。
根据调查,影响考生快速阅读效率的不良阅读习惯包括:声读、唇读、指读、回读、译读等。大学英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克服这些不良习惯,逐步培养组群视读能力。组群视读的训练应循序渐进,首先可要求学生努力达到一目可读取三到五个甚至更多单词的目标,其次应综合训练横向扫视和纵向扫视,以逐步实现扩大视野角度及眼脑协调运用。
(三)改进教学方法,把快速阅读技巧训练切实融入到教学实践中,科学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速度。
除讲授略读、寻读等基本技巧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1.积极引导学生根据主题词或关键词对文章内容进行大胆预测。适当的预测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并强化思维训练,这是因为预测能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产生一种急于验证的期待,这种期待会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篇章的重要内容上,然后有针对性地在篇章中印证并调整之前的预测和设想。这种技巧有助于学生跳开次要信息或干扰信息,更有目的、有效地进行快速阅读。
2.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文化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扩充知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教育界有一句话:“To be bilingual one must be bicultural. ”这是说在快速阅读教学过程中,文化背景知识的讲授和语言知识的讲授是一体的。
3.引导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训练分析主题句或关键词在篇章中的出现位置,并进行归纳总结。
4.转变传统阅读教学的“以教师为中心”为真正关注学生需求,正面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角色应定位在引导、建议、帮助方面。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改革中新增的快速阅读题型对考生和教师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以掌握快速阅读技能、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为核心,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全面提高考生快速阅读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惠中.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十五年回顾[J].外国语,2003,(3):21-29.
[2]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02.
[3]张军.老话新提:提高大学英语四级阅读能力之我见[J].科技信息,2007.25.
[4]张殿海.提高英语快速阅读能力的训练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04.
[5]周霞.英语快速阅读中不良习惯之探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05.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经济管理学院课题(YJKT-0808)“关于提高我院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的策略研究”的子课题“关于提高我院大学英语四级阅读考试成绩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63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