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谢燕藩
摘 要: 初中阶段是学生最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搞好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在各学科中,语文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语文活动三个方面分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身心发展的突变时期。但在中学阶段,他们的学业负担普遍过于沉重,再加上家长、老师期望值过高,学生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他们在学习、升学、生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①调查表明:“从整体上,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高中学生差。”②
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乐观。其原因既有师资不足,重视不够,又有教育形式化,教育方式单一。
其实,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除了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讲座和心理健康咨询室等途径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而在各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课程中具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其中那一篇篇生动形象的、闪烁着人性光辉的课文,以及作文、口语交际的训练,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而且,学生的心理动态也往往在语文教学中的“说”、“写”中流露出来,这有利于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教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③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发掘和利用课程中的教学资源,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本文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谈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做法。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应该深入钻研教材,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挖掘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欣赏作品,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辨别真假、善恶、美丑,逐步提高欣赏能力,在体味“美”的同时,让学生悟出生活的哲理,受到感染,从而内化为一种人格品质。
1.利用课文作者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健康人格。
语文教材所涉及的许多著名作家,其中有不少人,他们的生活道路就是不断战胜挫折和磨难、不懈追求的奋斗之路。刘禹锡蜗居陋室却悠然自得,蒲松龄屡次落第却笔耕不辍,苏东坡屡遭贬谪却乐观旷达,文天祥兵败就义却大义凛然,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的生动材料。在教学中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有重点地介绍这些作家的人生经历、情感历程、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受到启发,受到鼓舞,从而增强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用笑脸迎接生活中的不如意乃至不幸的境遇,并树立勇于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2.利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健康人格。
课文中涉及许多优秀人物,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人生态度和人格魅力,对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无不具有启迪和借鉴作用。《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国事的深切关心、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过零丁洋》中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这些人物在语文课本中可以说是俯拾皆是。另外,课文中的一些人物,他们身上体现的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对于激发青少年学生战胜困难、渡过难关,也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少年时在艰苦环境中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这对于磨练青少年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是很有启迪意义的。以上这些课文,教师教学时要通过对课文中典型人物的分析,对这些人物身上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顽强的意志、进取的精神加以强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品读、思考、讨论等多种形式深入领悟,陶冶情操,启迪人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3.通过诵读教材中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舒解压力。
诵读是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非常适合朗诵。如诗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大堰河――我的保姆》、《土地》、《再别康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散文:《春》、《石缝间的生命》等;古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吟咏朗诵这些文章,能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宣泄,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因为在朗诵过程中,学生需要集中精力来读好文章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从而使大脑暂时抛开其它烦恼;而且在朗诵过程中,学生会被文章优美的词句、优美意境和有节奏的音律所吸引,沉醉于文章之中,并产生愉快、舒畅的感受,使大脑得以放松,压力得以减轻。
二、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与其它年龄阶段不同,初中生的心理既敏感又脆弱,许多问题在大人看来不算什么,但对他们来说则往往是大问题,而且他们有什么烦心事,往往也不直接向他人倾诉。因此,写作成了学生表达真实情感的有效途径。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真话、抒真情,这样既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宣泄,又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加以疏导,从而帮助学生不断进行自我调节,逐步形成高尚的健康的情感。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指导学生写好单元作文。
单元作文包括大作文和小作文。单元作文虽然与课程内容相关,但写作范围都贴近学生实际,与生活、学习息息相关,而作文是学生真情实感的体现,从中可窥探到学生的心理状况。在作文的命题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实际,说真话,抒真情,把作文和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话题作文教学中,以“坚强、宽容、诚信、快乐、倾吐心声”等贴近现实或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为话题,这些话题学生都较为熟悉,所以往往能把真实感受说出来。在指导、批改过程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某些错误的、消极的人生态度加以纠正,引导学生追求积极的、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作文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情感变化和心理状况,及时加以疏导,从而培养学生坦荡的胸怀、纯洁的情操。
2.指导学生写好周记或日记。
周记或日记具有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的功能。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容易使初中生产生困惑和躁动情绪,这一时期也容易产生对老师、同学和父母的对抗情绪,再加上学科较小学骤然增多,学业压力增大,更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情绪。总之,初中生内心世界总是充满着困惑与矛盾,他们最容易“出事故”。指导学生写周记或日记,除了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之外,另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学生把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在写中认识自我、表现自我,也在写中宣泄情绪,调整心态。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写作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自我教育,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同时,教师可通过周记或日记,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通过评语或谈心,帮助他们解开心结,加强自我认识,不断超越自己,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必须及时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变化的脉搏。作文、周记、日记等都是教师了解学生思想、心理状况的重要窗口。写作教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更为学生的心理保健筑起了一道隐性的“防线”。
三、在语文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活动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很大作用,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心理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语文活动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最常开展的有以下几种。
1.口语交际。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各单元都有口语交际内容,这些内容大都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以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青春畅谈”、第四单元的“谈困惑,解烦恼”,教师可从这两个活动中了解到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业压力问题,及时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舒解其压力,第六单元的“从‘愚公移山’谈起”可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在口语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大胆表现自己,说出自己的感受,这对于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以及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都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不善与人交际的学生,语文教师更应该有意识地为他们多创造说话的机会,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说话氛围,尽量鼓励、诱导他们大胆说话。只要学生越来越会“说”,他们内心郁结的疑虑与烦闷就会越来越少,就能逐渐融入到温暖的集体中,就能慢慢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并能乐于与他人交往。这样的口语交际教学才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了实处。
2.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材每一册都有两个综合性学习内容,如七年上册的两个综合性学习内容分别是:第二单元中的“学会利用图书馆”和第五单元中的“主题探究学习: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虽然每学期只有两个综合性学习活动,但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语文课程,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的学习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行之有效的方式。这是因为在开展活动过程中,从确定学习主题、制定学习方案、开展探究活动,再到交流与分享探究的成果,都离不开学生的深入观察调查、查阅资料、协商交流,学生若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没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是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的。
3.课前演讲。
演讲能倾诉情感、展示才识。可以在每节课课前或一周选定一、二节课课前,让学生轮流上讲台作三分钟的演讲。演讲内容要与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如“理解、尊重、宽容、挫折、乐观、竞争、自信、自卑、嫉妒”等话题,并组织学生轮流演讲。课前演讲,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演课本剧。
初中教材中共有两个戏剧单元,教师教学时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为学生提供一个与集体融合的舞台,这是协调人际关系、排除心理障碍的极好方法。如学习九年级上册的《茶馆》(节选),在分析了王利发、刘麻子、常四爷等人的性格特征,以及把握了戏剧的主旨之后,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情节。担任角色的学生想要表演得好,就必须深入了解戏剧冲突,仔细体味剧中精练而又个性化的语言,而且必须克服胆小腼腆的心理障碍,与其他学生配合表演,这样既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5.开展课外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各种课外活动都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如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比赛、书法比赛等活动,事实表明,这些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综合心理素质。此外,也可让学生课后搜集格言、警句、名人名言。这些语言往往言简意赅,体现真知灼见。组织学生熟读、背诵这些语言,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就为促进学生健康心理注入了丰富的思想营养。
以上三个方面,只是粗浅地阐述了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梗概。当然,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总之,语文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其心理潜能,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渗透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是语文课追求的一个理想境界。
注释:
①徐雪峰.中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06,(2).
②郭文武.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17).
③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
参考文献:
[1]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宁佐权.略论中学语文教学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优势[J].教育探索,2002,(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67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