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实施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创新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金桥
摘 要: 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知识间的联系与综合,充分有效地应用现代多媒体,实施创新性教学。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数学教学 教学过程
课程改革本身就是创新和继承并存的过程,课程理念的创新来自实践,也是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理念的深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增强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相应的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何实施这一教学过程?下面笔者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高中数学教学应体现知识的来龙去脉,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讲清一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应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特别是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这样学生才能将知识内化吸收,形成长效知识。即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在教学中以确定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提供足够的空间,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质疑、独立思考、自主探索、阅读自学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试验、比较、概括、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实施以学生的独立探究为基础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当然交流与合作不能流于形式,交流要有明确的目标,讨论的问题要有思维的价值。这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才能成为数学课堂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才能使学生获取教科书中未能表达的知识层面,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推导,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可设置问题“堆放钢管时,由上而下依次每一层比下一层少一根,如何求这堆钢管总数”,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欲望,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难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也应运而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讨论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之一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之由客体变为主体,使之积极地、目的明确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心的教师将不再是最好的教师。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
四、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尤为重视,不仅包括同一领域内容的相互连接,还包括选择若干具体内容的衔接,体现了数学的整体性;同时新教材还特别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已拓宽到客观世界的方方面面。教师在教学中所选择的题材应重视知识间的渗透,联系现实生活或自然、社会等学科,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统计与概率”这一内容时,教师既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方面寻找素材,也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将统计与概率和其他领域的内容、抽签等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又如三角函数(必修4)、数列(必修5)、导数及其应用(选修1和2)、概率(选修2)、参数方程(选修4)等都涉及函数知识的再认识,是对函数及其应用研究的深化和提高。另外在一些实际问题中我们也用到函数知识,如:(1)随着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地球正在逐渐变暖;(2)打电话时,通话时间与通话时间之间的关系;(3)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正在逐年增长;(4)汽车行使中,耗用的汽油与路程的关系等。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自然地使用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于素材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实物照片、素描、文字、表格、图形、字母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创设丰富的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周期”时,可通过单摆、弹簧振子、圆上一点的运动,以及音乐、波浪、潮汐、四季变化等实例,使学生感受周期现象的广泛存在,认识周期现象的变化规律,体会三角函数是刻画周期现象的重要模型。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与综合,在学习相关内容(如单摆运动、波的传播、交流电)时,我们应注意运用三角函数来分析和理解。这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在其他学科的应用,又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高中新课程的理解与行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中学数学教与学.2004.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78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