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强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志英

  摘 要: 本文从加强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三方面谈论如何加强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 校园文化 课程文化 教师文化 学生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素质的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农村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从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方面加强农村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加强课程文化建设
  
  我国已进入了第八次新课程改革,其重大意义在于课程问题是学校教育的中心问题。课程是学校教育内容的集中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要通过课程贯彻,学校的培养目标要通过课程改革实现,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要通过课程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心脏[1]。因此,我们要加强农村校园的课程文化建设。在传统观念中,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有着模糊的认识,课程成了静态的,固着于教材、教科书,凌驾于教材之上的东西,这种课程观折射出我们的教育观: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实质上,我们试图要带给学生和学生最后实际经历与体验到的一切,都是课程。因此我们在校园课程文化建设中要讲求适应性、高效性与开放性。
  1.适应性。首先,由于课程是要体现一定社会群体文化的,因此,我们对课程的设置要适应社会的要求,适应农村中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其次,课程的选择要适应农村中学的条件,因地制宜。很多地方开设的地方课程以及很多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等均体现了一定的特色。如:湖南省桃源县文昌中学开设的《常德丝弦》课程便使地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发扬,同时也促进了农村校园的课程文化建设。“在我看来,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途,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2]。要实现教育家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愿望,在今天看来,教育内容也要讲求适应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力。
  2.高效性。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侧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繁、难、偏、旧”是我国课程内容弊端最真实的反映。此次课程改革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从时代的发展和终身教育的高度重新审视和调整课程内容,这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3]在传统“课程观”的影响下,教育者生吞活剥地强加给学生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的一般性知识,受教育者的课程学习方法是把那些死的知识记忆下来,过分依赖理论和记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要更新观念,讲究高效性,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体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并且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可实施性、实效性,课程任务要得当。
  3.开放性。首先,向教材开放,要鼓励农村中学教师对教材进行补充与拓展,鼓励他们既深钻教材又能走出教材;其次,要向科目开放,要打破一些科目的界线;最后,还要向教室开放,要将教学活动生活化。拥有开放的眼光与开放的胸怀对于每一位农村教育工作者来说都至关重要。
  
  二、加强教师文化建设
  
  教师文化代表着学校文化。每一位农村中学教师都应争做美丽、自主、学习型教师。
  1.美丽。我们要做美丽的教师。曾经有些制度对教师的外在形象有着明确的规定,如:幼儿教师可化淡妆,初高中女教师不准化妆,不准将头发染成红色、金黄等颜色,这些制度都将女教师的外在形象细化、具体化。而我觉得,一位教师的外在形象更要讲究整体效果,教师的仪表要大方得体,女教师看上去漂亮、有气质,男教师看上去容光焕发、仪表堂堂。在注重外在形象的同时,我们更应注重内在心灵美,要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体现教师的美,做一位新时代的真、善、美的新型教师。
  2.自主。农村中学教师要做自主型的教师,即师生间的共乐成长,对教学过程的自主规划,对教学过程的自主反思,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参与。
  3.做学习型教师。一是要勤于读书。作为农村中学的教师,知识与信息的获取量相对较小、途经较少,因此,在农村中学里要形成一种读书的氛围,开展“读书论坛”等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绝大部分农村中学都拥有了供师生借阅书籍的图书馆,可是大部分图书馆门庭冷落,图书馆成了学校布局中的一种摆设,因此,农村中学要逐步培养教师阅读的习惯。二是要为教师创造学习的机会。要让教师们走出去,让教师们参观、学习;另外,要把资深、博学的专家、教师请进来,举办讲学、讲座供广大教师学习,并且通过一些载体――如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学习。三是在学习中反思。在农村中学里,我们最熟悉的是这样两句话:提高教学质量;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其实,抓质量、抓效率的关键是抓教师,要让教师们有事可做,不无所适从,让其学会做反思型教师,使其在教学反思中成长。
  
  三、加强学生文化建设
  
  学生文化是校园文化中一种相对特殊的文化,是学生某一或某些群体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业方式。[4]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青少年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对其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个人至上、物质享受,有些学生感到身心疲惫,失去对生活的激情等。针对这些现状,我们要加强校园学生文化建设。
  1.让学生成人。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2.让学生成材。加尔布雷思在他所著《好社会》一书中说:“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是贫穷的,也没有任何一国愚昧无知的人民是不贫穷的。在民智开启的地方,经济发展自然水到渠成。”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成才。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名著;让学生多参与,在参与过程中让学生去体验;让学生有一技之长,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同步发展,要突现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们的就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于农村学生来讲,培养他们的个性特长,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3.让学生快乐。中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我们应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发掘他们的天性,让他们体验成功,在体验成功中获取快乐。
  
  参考文献:
  [1]肖川.教师:与课程共成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09.
  [2][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4.
  [3]石鸥,刘丽群.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湖南人了出版社,2003:68.
  [4]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82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