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魏佳男

  摘 要: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获取知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于转变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研究性学习 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普遍认可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中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积极意义。中学生正处在一种独特的心理阶段,他们的求知欲极其强烈,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抱有好奇心理,会产生很多问题。研究型学习的一大特点是,问题产生以后,学生需要寻求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这就要借助于知识,形成一个假设,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推断它,这个推断的过程包括自然科学的实验、查阅资料、同学讨论、社会调查等。根据问题的性质确定方法,最后得出结论,而这个结论不是标准答案,不具有惟一性。这就是说,研究型学习不是从知识开始,而是从问题开始,这个结论是否正确,还需要验证讨论,然后又产生新的问题,从而形成这样一个循环:从问题开始,到以一个新的问题结束。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从学生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将学习时间和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在这种围绕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而展开的一系列主动学习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一个积极的心理状态,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探究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实践过程中的语言习得。师生共同探讨决定任务内容、共同制订计划,学生自己发现需要,激发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积极投入学习探究中;并根据完成任务的成果评价,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然后调整学习策略,取得进步。
  开展研究性学习应该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日常的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具体的策略。以下简单介绍其中常见的三种策略: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重新构建
  
  教师应该在针对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打破课本的单元体系,重组单元内的教学内容,除了将每一单元的研究课题交给学生外,还应该指导学生应从哪些角度去研究。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到一定的材料后,就会积极地思考如何组织材料,如何用英文准确地表达出来。这种探讨性的研究,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一定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使他们能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进而调动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去做
  
  研究性学习摒弃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学生积极参与、亲身实践、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使语言的学习过程成为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研究信息的交换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同时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与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做。现行中学英语教材中很多单元的主题与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直接从教材中挖掘内容,设计为学生研究的课题。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课题的目的要明确,并有可操作性,既要引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又不能涉及面过大,让学生无从下手从而失去信心,且课题要有利于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兴趣是研究性学习的动力,它是学生乃至长大成人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研究性学习正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及学科学习中感兴趣的、力所能及的一些问题、专题或者课题进行研究和解决的一种方式,表现为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独特的特点,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对研究性学习提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英语学科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更进一步的理解、质疑和探讨。在研究过程中,对所遇到的种种情况,要调动学生亲自去操作、去实践、去调查、去观察发现和分析比较,并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英语课堂中,问题的设置应具有层次性,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由教师为小组提供咨询并给予指导帮助。生生在一起学习讨论,增进彼此的亲近感。整个课堂气氛既轻松又热烈,突出了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Rod Ellis.第二语言习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安桂清.研究型课程探微[J].课程教材教法,2000,(3).
  [3]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谢树平.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构建与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1,(12).
  [5]李召存.研究性学习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1,(1).
  [6]龚正元.试论研究性学习的本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85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