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莉

  化学学作为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担负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后续课程学习打好基础的重任,在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化学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化学的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化学教师及化学教育研究工作者务必认真思考的问题。
  1.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和其应用、制备,以及物质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教会学生几种题型的计算方法和技巧,考个高分绝对不是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其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用化学学的原理与方法思考、处理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为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提倡素质教育,在课堂上要淡化形式,以介绍化学学思想为主,强调化学知识、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不仅仅是学化学,更要学会用化学。
  2.优化教学过程,做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
  2.1目的明确。
  教学目的是以教材内容为依据,从学生实际出发,决定这节课知识掌握方面的目的,思想教育目的,培养技能、技巧方面的目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在上课前就知道本次课所应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其比例根据专家研究高达90.41%,而一节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本次教学应达到的目标,学习优秀者可达84.8%,由此可见,在其它因素不高的情况下,课前明确目的,可直接提高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上课应一开始就应明确地向学生告知本堂课的目的、学习内容,并写出标题。
  2.2内容正确。
  教学内容要正确,首先是指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即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所讲的基本概念、原理准确无误;二是教学内容要符合逻辑体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三是讲授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知识点、能力点;四是与教材内容有紧密联系的思想教育可以点明发挥,这是实现教书育人,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最佳、最主要的途径。
  2.3方法恰当。
  教学方法根据教育学的理论已经总结出十几种,一些优秀教师又摸索和总结出了一些独特的方法。无论我们选择哪种方法或哪几种方法在课堂上进行组合应用,其目的都是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经历体验和感受,最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那种启而不发或简单地多提几个“对不对”、“是不是”的一类简单问题的教学方式,都会冲淡重点,偏离教学目标。教师能否以自己的积极思维来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判断是否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标准,而不是以提问的多寡来衡量。因此,选择教学方法必须在“恰当”二字下功夫。美国教育家富兰克林曾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行之有效的唯一最佳方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我们只有分析多种因素,进行最佳选择、最佳搭配,才能达到最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4结构紧凑。
  一堂化学课应由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五个环节来组成,而不是单一的讲授新课这一结构。至于每节课用哪些部分,每部分处的地位,不能机械地用时间多少来硬性规定,而应根据教学目的、任务、性质,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求来确定,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安排课的结构。但课堂教学不论选取怎样的结构都要环环相扣,顺理成章,融为一体。其次,课堂教学应有张有弛,有讲有练,演示、板书,使用教具、模型、挂图或进行电教辅助教学都应安排恰当,有条不紊,秩序良好。
  2.5语言清晰,板书规范。
  课堂教学除了应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紧凑外,还应讲究讲课的艺术性。讲授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语言、板书板画、动作及感情的处理上。在语言的处理上,应考虑清晰性、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等问题;在板书板画的设计上要布局合理,具有清晰性、条理性、形象性和灵活性;在动作的处理上应做到准确、明快,富有启发性、感染力;在情感的表达上做到和蔼可亲,语调抑扬顿挫、语言简练诙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对化学学科的热爱。
  3.突出重点,抓住难点,组织好教材内容
  化学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教会学生正确领会和灵活运用化学学思想、原理和方法是最为重要的。因此,教学过程要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重点,抓住实质,突出重点,明确要求,层次分明,将基本的要领和方法讲透,让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对于那些看似简单却很重要的知识不能一带而过,要将其重要性明确告诉学生,并注意到初学者对新知识的接受有一个过程的特点,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
  对于教学内容中的难点,教师首先要心中有数,讲到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部分,要适当放慢节奏,紧紧抓住问题的主线和重点,不要让一些细节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要追求一下就讲清楚问题的所有方面,要找好问题的切入点,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讲清思路和方法。
  4.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点的课堂形态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顾怜沉先生在一次报告中指出,当今常见的是两种教学形态。一种是接受形态,起点是感知教材,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讲究新旧知识联系;目标是知识的掌握、巩固、熟练,有解题应用能力。另一种是参与形态,起点是以问题作为讲课出发点,学生独立组成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到一定程度介入,目标是学生独立探究的态度、能力、技能的提高。他认为这两种形态正在互补、整合,可能趋于同一化。目前,我国的课堂形态多数属于第一种。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来说,还需要借鉴第二种形态的优点。从课堂形态和氛围来说,我们希望以下六种期望状态的出现。
  4.1激发态。
  通过创设情景、布疑、启发,使学生总是处于在一种热切求知、兴味盎然的激发状态。
  4.2自主态。
  课堂中尽量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做到自探、自明、自解,即自己探索,自己归纳结论明白道理,自己解决问题。
  4.3活动态。
  尽可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做到动眼,动嘴、动手、动身、动脑,要动得充分、动得积极、动得有效。
  4.4交互态。
  要做到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地、相互尊重地讨论、交流甚至争辩。体现一种既协作又竞争的态势。
  4.5求异态。
  在课堂中能出现质疑、提问,善于标新,敢于立异,勇于挑战权威的氛围。
  4.6延展态。
  一堂课结束给学生留下一些疑难问题、奇妙的想法,让他们把问题带到课外去思考。课的内容自然地延展到课外,给学生“开窗口”、“留接口”,存疑问,留余味。
  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达到上述六种状态,则我们就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有实质性的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93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