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球运动”专题的应试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双霜

  摘要: 历年地理高考中关于地球运动的试题难度很大,学生得分率很低。本文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难以理解,部分学生看到这类题目就害怕。基于对以上现状的思考,作者试图通过对历年高考地理中关于地球运动类试题的研究,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探讨本专题的应试策略,希望对广大师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 地理高考 地球运动专题 应试策略
  
  地理高考对“地球运动”专题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从考核内容上看,重点考查晨昏线、地方时和区时、昼夜长短等学科基础知识。从考查形式上看,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从考查能力上看,注重考查读图能力、计算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试题具有综合性、分析性和实用性,因此要适应这类试题,要顺利解答地球运动类试题,必须做好针对性的复习,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应试策略。本文结合以下几个试题为例予以说明:
  例1:(2006年全国卷Ⅰ)据报道,哈尔滨地区2004年10月14日出现的日偏食开始于9时20分,结束于10时57分。当哈尔滨日食结束时,美国阿拉斯加州某地为13日16时57分。那里人们看到的日偏食开始于13日17时55分,结束于13日18时46分。读图3,完成9―11题。
  
  9.图中阿拉斯加州的甲地和乙地()。
  A.能够同时看到这次日偏食的全过程
  B.乙地先看到日偏食,甲地后看到日偏食
  C.乙地能看到日偏食,甲地看不到日偏食
  D.乙地只能看到日偏食开始,甲地只能看到日偏食的结束
  10.报道中的阿拉斯加地区使用的时间是()。
  A.地方时B.西10区的区时
  C.西9区的区时D.西8区的区时
  11.阿拉斯加州能看到这次日偏食结束的地区,其使用的区时与地方时相差约()。
  A.0小时 B.1小时 C.2小时 D.3小时
  答案:9.C、10.B、11.C
  例2:(2007全国卷Ⅰ)图4所示区域在北半球。弧线a为纬线,Q、P两点的经度差为90°;弧线b为晨昏线,M点为b线的纬度最高点。回答6―8题。
  
  6.若此时南极附近是极昼,P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
  A.5时B.15时C.9时 D.19时
  7.若此时为7月份,图中M点的纬度数可能为()。
  A.55°N B.65°N
  C.75°N D.85°N
  8.若Q地的经度为0°,此时正是北京日出。这个季节()。
  A.洛杉矶地区森林火险等级最高
  B.长江下游枫叶正红
  C.长城沿线桃红柳绿
  D.南极地区科考繁忙
  答案:6.B7.C8.A
  例3:(2008全国卷Ⅰ)图3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完成8―11题。
  8.若Q地的地方时为5时30分,则Q地所处位置和月份可能是()。
  A.北半球、10月
  B.南半球、5月
  C.北半球、5月
  D.南半球、8月
  9.若Q地的地方时为2时30分,则Q地的纬度可能为()。
  A.30°-40° B.45°-55°
  C.5°-15° D.60°-70°
  10.当Q地位于北半球低纬时,可能的月份及时刻是()。
  A.12月、17时30分 B.9月、17时
  C.6月、4时30分 D.4月、5时
  11.一年之内每天同一时刻(6时、18时除外),Q点在该经线上()。
  A.密集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B.均匀分布于整条经线
  C.密集分布于南北极圈之间
  D.集中分布于南北两个区间
  答案:8.C 9.D 10.A 11.D
  一、克服应试心理的障碍
  决定高考成功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与能力,二是应试心理。影响应试心理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定势致误。心理定势,是指人的行为习惯、思维等方面的刻板状态。影响考试的心理定势有两方面:一个是习惯定势。有些学生平时就有违背常规做题的习惯,喜欢从最难的题目做起,认为“啃骨头”很有味道。这种方法用于平时时间充裕,容量不大的考试是可以的。但高考地理试卷容量较大,时间很紧,如果在难题上先花费过多的工夫,容易的题目反而来不及做,所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易后难。二是思维定势。考试时,学生的思维高度紧张,这时,如果巧遇与平时练习或模拟试卷中相似或相近的题目,有的就会不仔细审题,而是受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左右,匆匆下笔,结果所写答案与标准答案大相径庭。还有一些学生,一看到不会做的类型的题目,心里既害怕又紧张,在这种心理暗示下不可能把题目答好。
  为避免高考中由于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失败,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我缓解精神压力,要充满自信,相信自己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和近期的复习,已达到一定的知识水平,完全可以从容地参加高考。不和别人相比,自己肯定有自己的长处,别人也肯定有他们的短处。二是正确评价自己,调好考试动机,既不能把考试目标定得过高,也不要过于自卑,低估自己的真实水平。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自己真实能力的体现。三是控制考前情绪,要使自己进入最佳的竞技状态的一个有效办法是:良好的心理准备,科学地运用时间,合理安排好每天的学习任务,加强体育锻炼,注重睡眠质量,这样很快就能平复情绪。四是答题时要遵循从简到难、避难就易原则,在考试过程中,答题的合理做法应当是:先按顺序做容易做的题目,遇到一时做不出来的题目,要先跳过去,但必须牢牢记住,以便做完别的题目以后再返回来认真思考。对于许多考生,一时不会做题的现象常常是由于暂时的思维定势或过于紧张导致暂时的思维抑制产生的。完成考卷上大多数的题目后,考生容易确定自信心,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解除一时的定势或抑制,从而使先前不能解决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二、克服信息分析的障碍
  从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来看,地理试题不可能通过识记就能直接得出结论,必须经过分析判断,必须有效地提取和加工信息,以此提高解题的指向性,因此信息的有效提取和筛选是分析问题的前提和核心。高考地理试题考查的重点是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而分析问题能力的强弱,能很好地反映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劣,关系到学生能否自如地解决问题。在具体解题的过程中,应该针对试题设问,在材料中寻找与其有关的信息,并对各种信息,如文字、图象、表格及这几种方式的组合,进行认定和提取,进行分析与综合、推理与判断,这是进一步解答的重要环节。如例1,题干告诉我们哈尔滨地区2004年10月14日,说明北半球是昼长夜短;哈尔滨地区日偏食结束于14日10时57分(北京时间),当哈尔滨日食结束时,美国阿拉斯加州某地为13日16时57分。由此可算出阿拉斯加州采用的时间为西十区的区时。例2告诉我们M点为b线的纬度最高点,说明M点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其地方时为0时或12时。例3图3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说明Q点是日出或日落。因此学生平时应该对所做练习进行归类,对不同情境、不同材料的练习和试题有意识地进行信息提取、信息加工的训练,以便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如果信息提取不全、信息提取不准,也就失去了信息的有效性,解答问题也就很难。
  
  三、克服解题方法的障碍
  
  在做地理试卷的选择题时,巧用解题方法,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巧用方法在解“地球运动”类试题时显得非常重要。

  
  1.图解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画辅助图来帮助答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图解法能将一些解题过程中的思考过程用简单的图式显示出来,不仅能帮助我们在答题时理清思路,还能避免因头脑想象造成的过失性丢分。尤其在解答地理时空分布、运动规律等方面的试题,能大大提高答题的速度和正确率。例如把例2图4中的M点转换成右图中的M点,有利于学生对图的理解。因为题干中的M点比较抽象,转换成学生常见的图形,就比较直观易懂。例3中的11题,通过画图法可以把问题直观化。
  2.计算法
  利用教材中的公式和推算规律进行计算或估算,主要包括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昼夜长短、日出、日落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等。如例2中的第6小题,先根据信息推算出M点所在的经线时间应该是12时,然后根据材料中给出的Q、P两点的经度查为90°,判断出M、P经度差为45°,且又在M的东侧,所以P地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15时。例2中的第7小题,出现极昼极夜的地区必然在66.5°-90°之间,然后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从C、D两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由于太阳直射点在6月22日直射23.5°N,66.5°N及其以北出现极夜,在9月23日直射赤道,三个月的时间由北回归线向南移动了23.5°,那么每个月向南移动不到8°,到7月底最多移动10°左右,不可能移到5°N,只有太阳直射5°N时,85°N才会出现极昼的最低纬度,所以答案选C项。
  3.排除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排除内容本身全部或部分错误选项的方法;或者排除内容本身虽然正确,但与题目的要求无关的选项的方法。对难度较大的选择题,要使选择正确无误,可采用“排除法”(筛选法)。也就是说,不要急于先找出正确答案,应将选择题当作改错题来做,把错误的答案一个一个找出来,排除出去,筛选下来的就是正确答案了,即所谓“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当然,运用这种方法是否成功,主要还是决定于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深浅和鉴别、评价能力的高低。如果对知识学得不深不透,思维过程未能由浅入深,知识不能向纵深发展,也就难以运用这种方法推导出正确的结论。例3中的第8小题,已知Q地的地方时是5∶30,就可以确定Q是晨线与a经线的交点,从而知道Q地的昼长为13小时,昼长大于夜长又说明Q地与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就可以直接排除A、B、D,选出正确答案为C。例3中的第9小题中,已知Q地的地方时是2∶30,同样可以确定Q是晨线与a经线的交点,从而知道Q地的昼长为19小时,在中低纬度昼长不可能达到19小时,所以可直接确定答案为D项。
  
  四、克服知识应用的障碍
  
  高考地理试题无论从取材、情境还是从立意、设问上看都是新颖的,而且试题往往提供新知识如新概念、新观点、新理论、新原理等,来考查学生临场应用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这应该说是对学生能力、潜能的大检阅,从近年试题来看,对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理解程度,对知识之间联系的掌握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把学到的地理知识用在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的问题中,并起到实质的效果,才是真正掌握知识,因此只有在宏观上系统地把握地理知识,熟练掌握地理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透彻地理解地理的规律和原理,才可能重现已学知识,才可能对已有知识进行比较和分析,也才可能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例1中9小题,例3中8、9、10小题的解答,必须深刻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例1中10与11小题、例2中的6小题的解答,必须掌握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例2中7小题的解答,必须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极昼极夜范围变化的关系。通过以上答题的分析可以得到启示,也就是平时的复习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对课本知识进行重整组合,对地理原理和规律充分理解:以某一问题或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和重组,从而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精选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新颖的练习和试题,进行原理、规律的应用训练,在应用中促进对规律和原理的深刻理解;放大高考典型试题功能,通过改变试题条件和设问角度,进行知识的应用,从中体验思维过程和知识应用的方法。
  总之,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应该按照课程标准和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抓住地理学科的特点,及时了解高考的动态信息,把握高考命题和改革的趋势,并针对学生的薄弱点进行有效的复习,相信在高考时学生一定能够以良好的心态从容应对考试,并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历年高考文综试卷.
  [2]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
  [5]褚亚平.地理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6]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03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