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秋红
当前的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可能存在着两种弊端:一种是教学程式化严重,分段―写段意―课文结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品析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是说明文固定不变的教学程序,故主张淡化或者不讲文体知识;另一种是教学去语文化严重,整堂课都在讲科学知识,没有了语文的味道,故主张少讲或不讲科学知识。说明文阅读教学究竟怎么上,值得探讨。以上两种说法值得商榷,下面我来谈谈自己对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遵循阅读规律,强化文体意识
1.感言辨体是阅读的第一要著
说明文必须讲文体知识。阅读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感言辨体是读文的第一步,没有这一步,下面的阅读无从谈起。刘勰曰:“观文者批文以入情。”表明阅读是先感知语言形式,后理解思想内容。明代陈洪漠指出:“文莫大于辨体。”他认为辨体是读文的第一要著。一篇文章总要以某种体裁样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阅读一篇合体的文章时,通常要从语体、文体两方面去辨识。文体,即文章构成的一种规格和模式,它反映了读物从形式到内容的整体特点。所有文体都有它们的法则,都有它们的个性特征,如戏剧的冲突性、说明文的客观实在性等。这些文体法则和特征制约着阅读的目标和效应,影响着阅读的思路和方法。所以我们在阅读时,第一要著必须感言辨体,必须把握文体的性质,必须强化文体意识,弄清了文体才能更好地继续阅读,因此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文体知识不仅不能够淡化,反而一定要讲。
2.文体统辖作品形式的全局
古代文论家一向重视文体法则对阅读的指导作用,南朝刘勰强调“将阅文情”、“以观位体”。明代徐师曾说:“夫文章有体哉,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苟舍制度法式而率意为之,其不见于识者鲜矣,况文章乎?”他认为阅读不可“率意为之”,必须遵循文体的制度法式。由此可知,文体统辖作品形式的全局,对其具有制约作用。具体地讲,文体制约着阅读方法。对于一篇合体的说明文的阅读,就要搞清楚它说明的对象的特征或事理,就要弄清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理解语言的准确性。文体制约着文章的结构。一篇合体的说明文有着较为固定的结构模式,即总―分或总―分―总。文体限制着表达方式,一篇合体的说明文运用的主要是说明的表达方式。文体还规范着语言。一篇合体的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科学、严谨。
如果感觉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千篇一律地讲这些文体知识太枯燥乏味,就抛开这些另辟蹊径,想用文学的标准学习说明文或者用文学的标准批评说明文,这是阅读悖体,是不可取的。因为文体决定了它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说明文阅读教学必须以说明文体的法则为指导,脱离了说明文体理论指导的阅读教学是不成功的阅读教学,是不伦不类的阅读教学。在观摩课上,有的教师讲说明文,整节课都没有说明文“标签性”的只言片语,感觉这不是在教说明文。还有的教师挑出语言优美的句段大肆赏析,花很长时间又是读又是说,感觉这是在上文学欣赏课,没有把它们放在说明文这个大语境中去品析。众所周知,不同的文体,赏析语言的角度是不同的,不遵照文体的特点去赏析语言,这会对学生造成一种误导。如果说明文不讲“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这些标签性的东西,岂不失去了讲说明文的意义?
强化文体意识,目的是要我们教师和学生在阅读时遵循文体法则,让它成为一种重要的审美规范,为自己阅读所必需,最终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体法则,达到让学生自主阅读,并能学以致用的目的,并非让文体法则成为束缚阅读的框框,也并非每篇说明文都必选照分段―写段意―文章结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品析语言的科学性这样的程序来进行,这样就又把说明文阅读教学程式化、模式化了。每一类文体都有其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并非模式化,应将文体知识放在教学当中,不着痕迹。歌德说的好:“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能手,只有法则给我们自由。”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教师才能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创新教法,真正做到教无定法。
二、明确教学目标,科学知识当讲则讲
无论哪一类文体的教学,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说明文的教学中,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习对选文内容进行表达时所采用的语言手段和方式,而不是让学生学习教材中的选文内容。因此对于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一些科学知识,比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时,教师提出“什么叫物候?”“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这样的问题,就被视为教学目标不明确,语文课上成了科学知识课,语文不姓“语”了,进行批驳。这种观点不禁令人生疑:语文姓“语”不错,试问什么知识才是姓“语”的?什么内容才是说明文可讲的?光讲语言手段和方式就算是语文课了?这岂不是只讲形式,不讲内容,有失偏颇吗?有些说明文就是讲科学知识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就是科学知识,如果课堂上单讲语言手段和方式,不讲科学知识,这节课上得就没有深度,学生就没有学到知识。《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让学生欣赏第一自然段用语优美、生动、形象的同时,要让学生懂得物候知识。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这些抽象的知识,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描写种种物候现象时所采用的语言手段的精妙,将原本深奥难懂的物候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这不就既讲出了语文的味道,还学到了科学知识吗?再如《奇妙的克隆》一文,教学目标中有这样两点:1.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2.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明白克隆的发展历程,才会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家为此研究付出的艰辛以及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从而培养科学精神观。由以上两个例子可知,说明文教学中讲一些科学知识并非就是在上科学知识课,学习语言手段和学习科学知识不是相悖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这样的学习才是紧紧围绕着课标,符合课标的要求。
说明文是真实地反映整个客观事物的,属于科学认识,获得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的科学信息。说明文中的科学知识是一定要讲的,但讲不好也许真成了科学知识课,究竟怎么讲才算是讲出语文的味道呢?那就是要将科学知识放在教学当中。换句话说,就是以科学知识为载体,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让科学知识化在语言的训练当中不着痕迹。
综上所述,在平时的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及时处理问题,认真反思,走出误区,琢磨出更新更好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04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