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语言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媛清

  摘要: 本文分析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问题的种类和特点,指出其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 英语课堂 教师提问 语言分析
  
  一、引言
  
  教师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把握得好与不好,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这也是判断一个教师课上得好坏的标准之一。对教师提问及提问行为的研究多年来已成为语言教学研究所关注的焦点。无论何种学科教学,教师都必须得提出许多问题来促进师生交流,引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积极思考。外语学习的特殊性使提问不局限于此,还必须达到促进学习者语言输出的目的。那么,什么样的问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来练习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并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什么样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兴趣并有话可说;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提什么样的问题;应选择什么样的回答对象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是学习较好的还是学习较差的;是个别回答还是集体回答;教师该向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反馈,等等,都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二、提问类型
  
  Nunan将教师的提问分为两种类型:直观问题(display questions)和参考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s)。直观问题指一听就知道正确答案的那种问题,参考问题则指提问者本人也不知道答案的那种问题。语言学家Long和Sato研究发现:在各类课堂上,教师提问的直观问题比参考问题多,而在教室外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则很少提问直观问题。Good和Brophy教授认为:在许多课堂上,讨论是“类似鹦鹉的会议”,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教师再向另外一个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此进行下去,这样的讨论是令人厌烦的。除了检测学生已有的知识外,很难有其他的成效。虽然检测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必要的,但如果讨论中做到的只有这一件事情,学生会逐渐意识到教师只对谁知道正确答案感兴趣。如果是这样,讨论就会变得支离破碎,而不是有意义的、受学生喜爱的过程。
  根据笔者多年来的上课体会,教师的提问一般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交际性提问。
  这类问题一般是教师刚进教室的时候提的问题,比如:“How are you today?”“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today?”“Is everybody here?”等,这些问题是老师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为教学创造比较好的课堂环境而提出来的,与教学内容无太大的关系。
  (二)课前提问。
  在授课之前,教师一般都会就课文内容预先设置轻松、愉悦以及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把自己大脑中的有关知识信息挖掘出来,以引起学生对即将所讲内容的兴趣,进入上课的状态。比如在我所听的一位老师上的《综合英语教程》第二册第八单元“On Buying Books”这一课时,在课前她就给学生提了以下的问题:
  1.Do you often go to bookshop?Do you buy books very often?
  2.What is your purpose of visiting a bookshop?
  3.What kind of help do you want to get from a bookshop assistant?
  课文还未讲解,但学生已通过问题进入到学习的内容中,激起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课堂教学过程的提问。
  在进入正式讲解过程后,教师一般都会就所讲的内容、知识点、疑难点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的内容、知识点和疑难点的理解和记忆,最终达到完全掌握。比如有一节课,我在听一位老师上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第六单元Section A:The Window,课文中有一句话:...it has always seemed to me that she was the wrong shape for a heavenly messenger.当老师讲解到这句话时,学生不理解wrong shape的意思,于是这位老师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1)What should a heavenly messenger be like in your eyes?
  (2)Could you tell us any difference between Aunt Ester Gubbins and the heavenly messenger in shape and action?
  通过讨论,学生知道了课文中的艾斯特・格宾斯婶婶(Aunt Ester Gubbins)在行为上和天堂的信使是没有什么两样的,但相貌不佳(课文中有描写),不符合人们对天使容貌的常规想象,最终理解了“wrong place ”在句中的使用意义。
  (四)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的提问。
  讲解结束后,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一般会就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进行提问,让学生对前面所讲内容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从学生的反馈情况中就可了解到他们掌握所学内容的程度,并以此来调整下一步的教学计划。
  
  三、提问所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的质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问一些只用“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使提问流于形式,没有起到提高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作用。
  (二)学生的等待时间。
  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给予学生回答问题的准备时间过短,常常急于代替学生给出正确答案。众所周知,外语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课堂,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时,不仅要组织内容,更要组织语言。因此,学生需要足够的准备时间。而教师的上述做法,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失去兴趣,不会主动对问题进行思考。
  (三)提问对象及反馈。
  教师的提问对象常局限于某些特定学生,之后又没能对学生的作答提供有效的反馈。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高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理基本成熟,但心理还处于少年向成人的过渡期,他们渴求知识,要求自立,自我意识增强。针对这个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巧用语言,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四、解决方法
  
  (一)减少直观问题的数量,增加参考问题的数量。
  前文已提到,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可分为两大类:直观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直观性问题是一种封闭的、限定答案的提问,目的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如:What is the opposite of“up”in English?而参考性问题则是一种开放的、允许有不同答案的提问,目的是要获得信息。例如:Why didn’t do your homework?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展示参考性问题时,其目的不是为了寻求自己所不知道的信息,而是为了进行语言练习。Brock的研究说明,参考性问题可以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语言输出,从而促进语言习得。Nunan的研究进一步证明,当教师使用参考性问题时,学生使用的语言更为复杂,更接近自然环境的话语。
  (二)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所要回答的问题。
  能否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也是常被教师忽视的问题。实际上,提问之后教师等待时间的长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回答问题的好坏。Nunan指出,教师的等待时间在语言教学课堂中很明显是重要的,这是因为学生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理解对目的语进行的提问。Rowe教授发现,平均来说,教师给予学生的反应时间不足一秒,至多两秒。而后,教师通常会急于替学生给出问题的答案,或对问题重新措辞,或叫其他学生回答。如此短的等待时间总是让学生处于匆忙之中。Rowe还发现,在教师提出问题后把等待时间延长到三到五秒或更长时,有更多的学生会对课堂进行更多的参与。Rowe的观察说明了教师提问之后等待时间的意义。因此,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要回答的问题,教师应增加“等待时间”。
  (三)为学生的回答提供有效的反馈。
  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反馈会对学生的语言习得产生不同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反馈可分为两类: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积极反馈通常被看作是肯定的表扬,如“Good”,“Very good”,“Wonderful”等,或者是对学生正确的答案进行重复,或者根据学生的答案给出更好的答案或提供额外的信息。消极的反馈包括三个方面:(1)忽视学生的回答,学生回答正确时不表扬;(2)批评;(3)急于对学生出现的语言错误进行纠正,打断学生的回答。从教师角度来看,提供反馈是教师告知学生其目的及其课堂行为和语言知识是否准确的主要方式。从学生角度看,运用反馈对学生的话语进行修复可以提高学生的目的与水平。
  
  五、结语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对学生学习的好坏有直接影响。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恰当的提问策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Brock,C.The effect of referential questions on ESL classroom discourse[J].TESOL Quarerly,1986,20.
  [2]Long,M.H.&C.J.Sato.Classroom foreigner talk discourse:forms and functions of teachers’questions[J].Mass:Newbury house,1983.
  [3]Nuan,D.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A Textbook for Teachers[M].NJ:Prentice Hall Inc,1991.
  [4]张艳莲.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艺术[J].河北职业技术示范学院学报,20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19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