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树锋
摘要: 艺术的审美功能是艺术存在的主要维度之一。因此,审美能力便构成了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能力应当从艺术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出发,注重艺术审美想象能力的提高,并通过艺术审美创造力来巩固和完善。
关键词: 艺术教育 审美能力 培养
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们的生活的丰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审美能力就是能从美的事物或从事物中发现美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素质。审美能力是人类经过漫长的实践劳动养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心理功能,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一种心理能力,因此艺术的审美能力也是通过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来培养形成的。如何使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一直是艺术教育经常重要探讨的话题。本文认为,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该从艺术审美感知能力、艺术审美想象能力和艺术审美创造能力等三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艺术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艺术感知是艺术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所谓艺术感知,就是主体从感官上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进行直观的整体感受。艺术总是以一定的物质形态的载体呈现于现实中,艺术作品便是艺术存在的物化形态。艺术作品的物态化结构可以从两方面划分:一方面是艺术品的感性材料,如形状、颜色、声音、文字等因素,另一方面是艺术作品的表现方式,如对称、均衡、节奏、有机统一等。艺术审美感知就是对艺术作品感性材料和表现形式统一起来直觉关照的过程,也是审美感知主体接受审美客体感性形象的动态过程。“感知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意义中牢牢地把握住那些已成为知识的东西,并且以这种方式创造出一个始终变化着、始终丰富着的意义。这个意义在持续的感知过程中增大,从而成为那个所谓在切身性中被把握的对象本身”。也就是说,在艺术审美过程中,始终离不开主体感知与被感知对象的相互作用。
艺术审美知觉不是知识的逻辑判断,而是透过艺术品形式达到对它们情感表现性的把握。艺术审美知觉在表面上是直觉迅速地完成的,但在它的后面却隐藏着观察者的全部生活经验。“审美知觉是一种主动的探索性活动,也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活动,它既涉及外在形式与内在心理结构的契合,也包含着一定的理解和解释。审美知觉的最终目标就是创造和引向一个独立的审美世界,这就是丰富浩瀚的外部世界与曲折深幽的内部世界融为一体的世界”,也即主体审美情感的发展变化是与艺术形式相互影响与生成的。
艺术作品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艺术形式的价值就在于让人们通过欣赏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在这一感觉的过程中产生审美快感。艺术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对受教育者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当然人的感知能力有时候和一个人的先天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系,但是归根结底它主要是由后天的实践和学习而习得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人类在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在“从对象上展开人的本质的丰富性”的同时,“人的主观感受的丰富性”也随之发展起来。因此人的审美感知能力也是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在艺术教育中,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感知能力,就要经常让受教育者接触到大量的艺术作品,反复感受、体验,不断激起他们对艺术美的兴趣和爱好,不断地积累艺术审美感知经验,从而在亲身感受、耳濡目染之中提高和丰富艺术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审美敏锐性。
二、艺术审美想象能力的培养
在艺术审美欣赏中,艺术审美感知只是艺术活动的一个前奏,艺术审美欣赏能够进行主要还是借助艺术想象。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活动和艺术欣赏活动。艺术欣赏活动中想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德国美学家莱辛所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其为美的。
人们在欣赏艺术美时,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的审美想象过程。从审美客体看,它潜藏着一种感染、诱发的情感力量,可激发起欣赏者的想象和联想;从审美主体看,他总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为依据,受主观情感的驱使,发挥想象和联想的作用,在对象中不断地发现和补充些什么,丰富和发展些什么,从而赋予它以新的活力、新的生命,也不断地丰富自身的艺术经验和审美感受。因此审美想象力在艺术欣赏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那么,如何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想象能力呢?黑格尔曾说过:“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观念的富裕。在艺术里不像在哲学里,创造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的外在形象。所以,艺术家必须置身于这种材料里,跟它建立亲切的关系;他应该看得多,听得多,而且记得多。”艺术审美想象能力的提高要经过大量的艺术感知经验,形成丰富的经验,有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想象之花有了营养丰富的土壤,才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视通万里,浮想联翩,创造出新的形象。
其次,热爱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积累生活经历。一个足不出户、孤陋寡闻、头脑闭塞的人,是很难具有生动丰富的想象力的。因此,做一个真正爱美的人,首先应当热爱生活,怀着纯真的感情去亲近自然和人生,留神观察,细心体验生活,丰富的生活经历会使审美想象更具有丰富内涵。
最后,增加记忆储备,因为艺术想象的发生和展开都是以主体的记忆内容为基础的。艺术审美想象就是主体的情感被艺术作品激发,从而推动艺术欣赏主体对头脑中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形成新的艺术形象,这些都是以记忆储备的原料为前提的,所以原有的艺术形象记忆愈生动,情感记忆愈真切,想象就愈活跃,审美享受就愈强烈。
三、艺术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在于让受教育者对艺术作静观的欣赏,而是培养具有艺术创造能力的人,并且艺术审美创造力也是艺术教育的最终旨归。艺术创造能力,主要是指通过参与艺术创作或表演而迅速形成的一种创意或意象,并通过特定媒介材料把它们体现出来的能力。要想具备这种能力,必须有大量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情的体验,同时对艺术的材料、元素、法则、规律有所认识。只有在经过了充分的艺术外感知和进行丰富的想象活动,并把这种想象转化成具体的艺术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造。
艺术创造不仅需要创造主体想象中的审美形象,而且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创造技巧和方法。技巧和方法的运用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是完成艺术的创造的一种实际能力,在艺术创造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关乎着主体脑中的审美意象是否能顺利转化为现实中的艺术品。如果我们把想象中美的意象变成现实中的艺术品的创造过程比作过河,那么艺术创造方法、技巧就是船或桥,只有有了船或桥,艺术意象才能从想象的天国顺利地达到现实的人间。
艺术的审美创造能力是建立在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熟练的艺术表现技法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在具有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之外还必须具有运用艺术创造技法的能力。艺术创造技法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操作,它需要亲自动手实践,并且对艺术创造技法掌握的是一个艰苦训练的过程。想要掌握熟练的艺术创造技法,那就要向前人的名作学习,不断研磨,反复思考。同时也要向大自然学习,因为那也是前人的老师,细心观察,用心感受,这样才能达到“得于心,应于手”,完美地表达和创造出心中的审美意象。
可见,在艺术活动中,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艺术创造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艺术审美感知是艺术审美想象的前提,艺术审美想象又是艺术创造的基础,反过来,艺术创造又增强了艺术审美感知的敏锐性,提高了艺术审美想象的质量。因此,艺术教育要统筹兼顾艺术审美活动中的这三个重要方面,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的审美能力,达到艺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塞尔著.倪梁康选编.胡塞尔选集(下).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2]滕守尧著.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莱辛.拉奥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22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