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有益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海燕

  摘要: 本文针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问题,着重从四方面进行了探索:创设问题情境,训练顺畅思维;开放应用题结构,培养解题能力;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应用题教学的实用性;实施多元评价,促进数学素养有效提升。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数学 应用题教学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关于数学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要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 创设问题情境,训练顺畅思维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不少专家呼吁数学课堂要扎实、有效,不能一味地追求情境的新奇独特。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一些反映周围世界真实情况的问题情境。
  1.1表演展现
  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有许多关于行程、购物之类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表演起来容易,不需教师过多地去引导、启发,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类应用题先形成一个模拟表演的习惯,让这个习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观印象,这样就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1.2画图展现
  这里所说画图包括形象图和线段图两种。形象图是应用题的符号化,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各种符号代替各种数量的一种解题手段,是抽象思维形成的初级阶段。如:在公路两旁各栽培12棵树,问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要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想:问题说的是一件什么事?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场景?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图形把它表现出来吗?这是一个无声的外化过程。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所画的图形,说出思维的全过程。这样做充分应用了“出声想”的实验方法,展现了问题情景,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
  2 开放应用题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我们的应用题教学曾给学生展示了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任何数学问题,它都具有完整的结构:包括“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而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数学问题并非如此。恰恰相反,几乎没有哪一个问题拥有的条件是恰好的,问题答案有时也并不唯一。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对应用题的结构作了一些大胆拓展,试图以具有开放结构、富于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取代现行教材中“封闭”的应用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利用结构不良的应用题有效培养
  2.1.1提供条件不足的应用题,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同时学会捕捉欠缺的条件,然后自己去搜集并予解答。如:“给我们班每位同学都做一条底6分米,高2分米的红领巾,共需多少面料?”解答这一问题时还需知道“全班的人数”,这一数据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班级情况自己去搜集。
  2.1.2提供一些纯条件或纯问题的应用题,让学生自己根据条件或问题自由展开联想,发散思考。如:“六年级有男生150人,女生250人,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再如:“要求全校共有多少名学生,我们需要知道那些数据呢?”显然,第二个问题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可以通过全校男、女生人数来求解;也可以通过每班人数、每个年级人数或其它一些数据来解答。此举有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某种真实的参照。
  2.2借助数据“盈余”的应用题有效培养
  2.2.1条件过剩应用题。这样的应用题要求学生对问题中的数据学会正确地判断,并作出合理取舍,以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2结论“不唯一”应用题。以“买花”一题为例,“如果给你50元,你可以怎样来合理地买花?”显然,问题的结论是开放的:学生可以用50元买任意一种花,也可以选择其中两种或三种进行搭配,而搭配方案也是多种多样的。这种接近于真实情境的数学问题,对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3 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应用题教学的实用性
  应用题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学会分析教量关系并进行形式解答,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现行教材中的不少应用题,由于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既无相关的生活经验或模型可供参照,更无法透彻把握这类问题的结构,这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教学时,我们可从具体内容情节上作一些调整:如第七册“归一应用题”一节,教材选用的是:“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5小时行多少千米?”在教学时可将例题进行改编:“张老师买4支钢笔用去20元,照这样计算,买7支用去多少元?”由于“要知道买7支钢笔需多少钱,必须先知道钢笔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在解答这一问题时,他们显得更为得心应手。采用呈现问题的教学方式,既注重了教学的应用价值,又能培养学生的教学意识,养成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习惯,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实施多元评价,促进数学素养有效提升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过于注重考试分数的评价方式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新课程下的应用题教学评价应努力实现评价考核多元化。由于目前应用题考试的成绩只能反映学生应用题练习的熟练程度,并不能反映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水平,更不能代表应用题教学的质量,因此,我们应努力实现应用题评价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总的趋势是变终结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变量化评价为质性评价。具体表现为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4.1课堂即时评价
  更多地关注学生应用题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应用题学习的水平,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通过学生在应用题学习中的参与度,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合作精神等,从而激发学生应用题学习的积极性。
  4.2作业作品评价
  可以是完成应用题的作业,也可以是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数学小报告等与应用题有关的作品。
  4.3书面考核情况
  根据《课程标准》进行的书面考试情况,也应列入应用题学习评价的范围。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方面,全面考查学生应用题学习的状况和水平,写出反映学生思维特点或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性评语,达到对学生应用题学习质量全面评价的目的。
  总之,数学应用题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中心环节之一。我们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27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