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学语文名著阅读的价值取向及阅读训练策略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蔡秀琴

  a摘要: 本文试对中学生阅读名著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作探析,借助在语文教学中将名著阅读渗入写作、对作品进行拓展延、对比感悟、强化思想价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丰富他们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
  关键词: 中学 语文 名著阅读
  
  名著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语言知识的积淀,是文化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给人们以心灵上的震撼与精神上的洗礼。青少年阅读中外名著,一方面可丰富自己的语言文化知识,发展自己的语言思维,提高阅读赏析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对名著的阅读比照,理解感悟可以进一步地陶冶情感,净化灵魂,振奋精神,获得丰富的人文知识。
  
  1.新课程在名著阅读选择上的误区
  
  1.1把名著等同于长篇小说
  从新课程推荐的书目来看,全部都是长篇小说。长篇小说这种鸿篇巨制所蕴含的优秀文化含量和文化传承的厚度无疑是“博大精深”,所以在人们印象里,就形成了名著就是长篇小说的思维定势。教学中常常把一些经典的其他文章定位于名篇,而且名著要高于名篇。新课程的推荐目录也是这种潜在思维定式的反映,以至于造成了在落实环节中的种种现实性难题。
  1.2名著阅读有效率等于名著阅读量
  对名著阅读的客观把握缺乏定性的规定,仅仅引入了一个阅读量的泛化标准。对于阅读量这个量化指标的引入,笔者也一直持怀疑的态度。实践证明,阅读量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并不是成正比相关的关系,单独引入一个阅读量的参数指标,如何去衡量,这样的定量指标完全是数量的体现与反映,根本不能代表学生名著的阅读效率与理解程度。
  1.3名著阅读上缺少一定的现代意义上的人文背景
  新课程推荐的语文名著阅读大多是20世纪上半叶以前的作品。很显然,经过若干年的社会发展,人们的思想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都有了变化发展。从文学作品发展的角度而言,作品的思想的价值意义及效用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比如施耐庵的《水浒传》不可能突破作者自己受封建思想“忠君”的影响,因此该作品就打上了很深的封建忠君的烙印。现代社会中的青少年需要的是体现人生价值追求、解答心理困惑等一类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更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激情,引起共鸣,学生也就不感觉到这样的名著离他们遥远了。
  
  2.名著阅读的深层价值取向探析
  
  2.1以考促读,增强名著阅读的考查度。
  尽管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突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的主要意义,但最终的评价机制还是靠一张题卷来衡量。因此加强名著阅读考查等有助于缓解当前的压力与不足。
  2.2增加名著中的精彩之处。
  文本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例,学生需要借助阅读来感受文本中的人物思想命脉与情感取向。名著中的精彩之处往往是上述反映的最好例证。为此,我们可在教材量上再作增加,以弥补其中的不足。
  2.3创新教学思维与模式
  鼓励学生利用名著进行发散性的思考想象,通过阅读、写作、观赏等形式来鼓励学生走进名著,走近文中的人物,与他们进行探讨交流。建议学生多背诵一些经典名言警句,以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知识。
  
  3.名著阅读的训练策略
  
  3.1把名著阅读渗入写作教学,把名著“缩写”、“改写”导入原创作文序列,做到读写结合。
  名著的阅读对于写作来说是一种势能的积累,久而久之就会对写作意境的创设产生润物无声的影响。笔者一直主张初中生的写作着眼点和切入点是千字文,这是基于初中生的实际而提出的一种实用的写作观点。千字文的读写可以在短时期内提高学生的规范写作表达能力,这是写作的初始能力。学生如果能潜心阅读名著,特别是长篇小说制式的名著,则可以使写作进入厚重而绵柔的更高境界。
  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对名著部分章节的仿写或者整体缩写也是检查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一个手段。如果仅仅笼统地要求学生阅读,而不采取相应的控制评价系统,那么就是放任自流。适当的仿写和缩写还可以启发学生的开放性的创作思维,不仅能使学生视野开阔,更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3.2利用名著做学习的文本,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拓展延伸。
  从近几年各地中考对名著阅读命题的变化来看,了解掌握名著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并对其个性化点评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趋势。高度的人文性和现实性的融合是所有名著的一个共性特点,中考命题对此的关注也在情理之中。由于受知识结构和阅读数量的限制,中学生在对人文特质内涵的把握上,除了照本宣科地进行一些生硬的复述外,还不能把名著中所渗透的作者的人文思想很好地表述出来。
  笔者摸索出了一个比较实用的办法,那就是找一些与名著阅读相关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拓展延伸阅读。在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我给学生找来了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曹操的《魏武诗集》,还有《易中天品三国》、笔者拙作《三国人物访谈系列》等相关作品,使学生换个角度看三国,既增加了阅读的厚度,也使学生能够站在历史的本源用较为客观的方法去分析看待历史人物。有的学生兴致勃勃地要求父母将他们带到邺城遗址去探寻曹操故都,有的学生和我探究建安文学的风格,使品三国人物成为一种班级文化的时尚。
  3.3把观赏影视作品和原著阅读进行对比阅读,强化整体性的形象性。
  课标把名著阅读放到课外落实,笔者总有点不踏实的感觉,即使采取上述的一些控制措施也是如此。因此笔者在配合教材进行名著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直接观赏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这样虽然没有阅读原著效果好,但却有比原著更为形象的优势。更为重要的是,观赏影视版名著可以在可控的时间内完成,这样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笔者在上完名著阅读课后,常在双休日组织学生观看名著的影视版,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后生活,也基本上完成了整体阅读。
  总之,从长远角度看,如果语文教育离开名著阅读这个有效支撑,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则确实堪忧。名著阅读在当前繁重的课业负担面前,如何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确实也是一个两难的命题。而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多方互动,但无论如何,名著阅读的缺失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47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