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析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邓成忠

  摘要: 本文针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的问题,分别从三个方面作有益探析:1.认真审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2.强化练习,训练思路,提高解题能力;3.联系生活,尝试探究,正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数学 应用题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应用题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题一直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随着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探析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已日益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关注和思考的热点问题。
  
  1. 认真审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审题是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工作,审题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题意。理解题意,就是理解应用题的题材内容,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什么,给予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应用题的难度是由应用题的情节和数量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应用题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在应用题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分析应用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的相依关系,把数量关系从应用题中抽象出来。因此,应用题教学必须教会学生认真审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如:某饲养专业户养黑兔800只,白兔的只数比黑兔只数的3倍还多10只,这个饲养专业户共养兔多少只?这道题存在两个数量关系:(1)专业户共养兔=白兔+黑兔;(2)黑兔=白兔×3+10。找出这两个数量关系,对号入座,题目就很容易解答了。
  应用题具体的审题的方法可归纳为“一读,二划,三复述,四表示”。“一读”就是读题,初步感知题意;“二划”就是在题目上面划符号,找出重点词句,理出脉络,使题目简单明了;“三复述”就是复述题意,使题目变得详细,题意清晰;“四表示”就是画一张图表示题意,使题目变得一目了然。
  
  2. 强化练习,训练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过度这个阶段,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应用题教学中要以指导思考方法为重点,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基本规律,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如采用对应的思考法、比较法、逆向思考、变式法、感知规律法等。在教学中要摸清学生对应用题的思维脉络,了解思维会从哪里起步,向哪个方向发展,将会在哪里受阻,以便点拨帮助学生克服障碍,及时引导学生向预定的目标前进。此外,可多进行改变问题,改变条件的训练,使学生排除解题的固定摸式,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技能的要求是“会―比较熟练―熟练”。要完成目的,必须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强化训练,才能把所学的基本解题思路初步内化为基本解题技能。
  具体的训练方法:
  (1)基本训练。它是新授后的集中训练,是引导学生把知识首先应用于实践的一个模仿性练习,是例题的再现性练习。此种训练一般在教材中做一做就可以了,其目的在于巩固理论,深化理解,规范解答,强化认识。
  (2)对比训练。对于易混淆的知识,可以设计一些对比练习,使学生认识其本质结构。一般从条件上、结构上、解法上进行对比,可以题组形式出现(可只列式不计算)。
  (3)变式训练。它是知识本质不变而形式多变的练习。通过改变知识的非本质形式而突出
  解题思路,防止负迁移,促进正迁移。
  (4)综合训练。要求综合运用知识,目的在于使新旧知识融为一体,把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提高训练。把所学的知识置于更广阔的背景关系中,实现迁移水平的练习,目的在于提高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项训练应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
  
  3. 联系生活,尝试探究,正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解指出:“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新课程教材十分重视数学知识与生活事例的联系,如《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这部分教材就和日常生活许多事例相关联,如股票涨跌百分点,商店售价打折等等。现代教育学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最佳的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应正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建立“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理论,让学生自觉、能动地尝试探究“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例:三年级的“平均数”是编排在“统计”这一节,作为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的。新课程教材改变传统的平均数教学的模式化的要求,不再片面强调“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而是强调平均数的应用价值,体现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具体处理方法:
  教师可让学生说说对“本届国家青年男子篮球队队员平均身高2米,最高的队员苏伟身高2.12米。姚明04~05赛季平均每场得分18.5分,05~06赛季平均每场得分21.8分。……”的理解。特别是“姚明04~05赛季平均每场得分18.5分;05~06赛季平均每场得分21.8分。”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姚明并不是每场都得18.5分或21.8分;姚明今年的平均成绩比去年好,球越打越好了。教师适时指出:姚明今年的平均成绩比去年好,这个“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通过对不同的生活事例的解释,让学生感悟了“平均数”;利用探究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事例的过程,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
  总之,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就应该突破原有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始终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唯有如此,才能正确把握新课标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窦盼英.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法的研究与实施.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
  [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52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