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莉芹
摘 要: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一种密切相关的辩证关系,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对人们的心理健康起着良好的调节与促进作用,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程度也影响着高校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 心理健康 健康教育
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体的灵敏性、协调肌的持续工作能力、腰腹部肌肉力量、大脑及动作的反应速度,并能有效地延缓肌肉力量随年龄增大而出现的衰退。其实,这只是高校体育的一个方面。在体育锻炼中,学生是在练中学,学中练,既有身体活动又有其他学科的基本属性,可以说,大学生的体育实践过程,是在不断地认识自我与改造自我的统一中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大学生们通过高校体育教学,培养了自己的进取心和创新意识,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使思想、道德、意志、情感等方面受到教育和提高。
一、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辨证关系
多年以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就直接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2002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高校体育教育的五个基本目标,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五个基本目标当中,前二者是培养学生兴趣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后三者完全是根据健康三维体系而制订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体育教育,获得科学健身的相关知识,掌握体育运动技能,为建立科学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能力储备,并从体育运动中获得快乐、调节心理、陶冶思想情操,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欣赏能力,丰富业余生活,并使学生在意志品质、身心健康、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使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行为等方面达到完美状态,最终实现健康的目的。[1]
二、高校体育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高校体育具有的独特教育功能,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它具有独特的教与学、教与练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在教学中,它可以给予学生学会了的愉快,成功了的喜悦,技术提高了的欣慰,获胜了的惊喜,给予参与者集体的力量,体现自身的价值等等。这种满足感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磨练人的性格,锻炼人的意志,增进人的智力,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力,激发人的进取心,激励人奋发图强和追求健康的生活目标。许许多多的研究结果说明,体育活动能够使人的身体强壮、健美,使人从外在和内在生命素质上迸发出对生活追求的勇气和智慧,是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排除心理疾病的重要方法,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
三、高校体育对个体生理、心理机能有促进作用
高校体育能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心理素质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对个体生理、心理机能有促进作用。人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的物质载体。每个人的身体都与脑连接相通,身体的协调影响着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发展,从而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具体而言,体育锻炼能为心理的器官――大脑提供能源和营养。研究结果揭示,喜欢运动的人每立方毫米血液细胞比一般人多100-150万个,血液循环量也比一般人高出2倍。新增的红细胞和血循环量不仅能够向大脑组织提供更充足的氧和营养,而且体育锻炼能防止大脑过度疲劳,适量的体育运动还能增强智力。
我们知道,任何运动技能的形成,都需要有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任何锻炼项目,也都能刺激到大脑皮层,所以通过体育活动,能有效地促进身体各组织器官的机能正常、健康、和谐地发展,直接改善神经系统的传导性能和大脑的机能,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而重要的调节作用
健康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职能。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健康指大学生身心的双重健康。在大学阶段,大学生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要为将来走入社会适应繁重的心理和生理压力作准备,这种准备不但是知识储备,也是生理和心理储备,而生理和心理储备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体育锻炼得以实现。高等体育教学组织的各种体育运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对压力的承受能力、锻炼学生的对待事情敏捷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锻炼学生对面临危险的处理能力和学生对现场情况的组织能力等等,而这些无一不是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也就是说大学时期是健康教育的最好时期。[3]
众所周知,高校体育被视为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材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此意义上,体育不仅仅是大学生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增进心理健康,实现自我完善的需要。由于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最关键的成长期,其心理表现出不成熟、不稳定和不平衡的特征,特别需要正确的教育引导。通过开展高校体育活动,组织大学生参与或观赏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中,在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中,加强健身意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通过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发展情感、不断完善自我,并在体育活动中拓宽视野,增长才智,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区分真伪美丑,提高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实施大学体育的过程中,在培养身心全面发展人才的前提下,各高校结合不同人才培养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在高校体育实践中,有目的地增进大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对高校体育的反作用
高校体育教育通过自己健身与健心的双重功能,不仅可以使大学生的身体机能得到锻炼,而且能使大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健康的促进。反过来,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会促进高校体育的发展。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运动兴趣、运动成绩以及运动知觉能力等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关系密切。运动知觉能力强的大学生能正确面对现实,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而运动知觉能力弱的大学生则往往表现出心理困扰的倾向,不自信,具有显著的不适行为。在人体的发展过程中,心理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离开心理的正常发展就无从谈及身体的正常发展,心理的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必须加强心理学、健美学等理论知识教育,促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方法,提高自我调控心理的能力。
一般而言,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在运动能力方面明显低于心理健康的学生。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学校体育的目标应当包括学生的体质基础、心理发展水平、体育文化素质、终身体育能力等内容。兴趣和习惯都属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兴趣是对某一事物、活动的积极表现的心理倾向,爱好是对某种活动喜爱的程度,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养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由此可见,运动锻炼与个体的心理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身体锻炼促进了身体健康的同时,转移了个体不愉快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增强了“变更意识状态”、对应激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了个体的自我效能感。[4]人是身心的统一体,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交互影响。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一种密切相关的辩证关系,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增进身体身体健康的手段,对人们的心理健康起着良好的调节与促进作用,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程度也影响着高校体育的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全面的健康观,摆正健身与健心的关系,并在体育课的设计和组织教法等方面体现心理的影响,从而真正发挥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葛操.当代大学生心理分析[M].广州:工商出版社,2000,9:64-65.
[2]姒刚彦.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3):5.
[3]曲宗湖.学校健康教育指导[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4]张亮.关于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165-166.
注:本论文为湖北省教育厅思政处课题,项目编号2007D3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67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