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晓萍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基于这种理念,究竟如何来进行阅读教学呢?参加工作多年来,我尝试性地进行了阅读教学的探讨。我认为: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全面铺开,人人参与,摒弃糟粕,树立语文教师的创新意识。
  
  一、坚持以读为主,培养学生的兴趣,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由于受片面理解“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的影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阅读教学存在着“以牵为主”的流弊,教师是顺着课文的情节“千万次地问”,学生是猜着老师的答案“踊跃地答”。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学生没有自主读书感悟的时间,被教师的分析和提问所挤占。不给学生读书时间,忽视学生将范文语言输入内化的过程,无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我们应该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设置各种情景,革新教学教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一种“乐读爱读”的境地,自觉地投入到阅读中去;同时把读书的权利和时间还给学生,并据不同的文体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文质兼美的大声朗读,深厚凝重的默读,长篇大论的就泛读、浏览等。
  
  二、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存在着认知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实际反映了以科学知识为本,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整体把握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是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具体的“整体把握”方法,可以通过“诵读”、“情境教学”、“思路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来实现。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文本中丰富的人文性,浓厚的感情色彩,并逐渐受其熏陶、感染,而不能以教师的讲析替代学生的感悟。例如诗歌教学,要让学生自己感受其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歌描述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引导学生对其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
  
  三、重视阅读的个性化和创造性
  
  在阅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几点:第一,让学生自主阅读和直接阅读。我们要培养的是富有创意的读者,不是人云亦云的听众。教师不应以标准化解读规范学生的理解,反对重讲轻读,要重视自读自悟,主张学生自我解读,读出自己的个性和创意。例如教《口技》这一课时,让学生自由谈。有一学生提出开头一段不要更好,直接给听众留下悬念,对此我作了充分肯定和鼓励。第二,将思维活动贯穿在阅读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读书贵思,阅读有着复杂的心智背景,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敏捷、灵活、深刻、独创等方面努力。如教读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我要求学生想象当年王维为挚友饯行的情景。课文里附有插图,加之学生平时从古装影视片上也对唐代的相关知识有所积累,因此,大家都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一位同学很快就站起来了――古老的渭城坐落在渭河南岸,有一条驿道穿堀而过,大道的两旁客栈与酒馆一家挨着一家。于是,这里便成了由长安西行或自西而来长安的人歇脚的好去处。这是一个微雨蒙蒙的早晨,街上空气湿润,柳枝染绿,诗人王维正在此为好友元二送行。王维边为元二斟酒边说:“再干一杯吧!过了阳关就没有老朋友陪你饮酒了。”微醉的元二接过酒一饮而尽,抱拳说了声:“保重!”便打马而去。王维依依不舍地目送着好友渐渐而去……例如教《陌上桑》让学生为罗敷画像,教《孔雀东南飞》让学生讨论刘兰芝的现实意义并阐述自己的看法,教《愚公移山》让学生逆向思维,甚至鼓励学生在名人的文章中挑毛病等等。碰上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灵活处理,或大家共同探讨,合作解决;或帮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这样,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实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
  
  四、让阅读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必须立足课内,注目课外,充分寻找读物与生活的链接点。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把阅读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延伸到生活中去,通过与生活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大自然警号长鸣》,要求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搜集更多材料,来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写出自己的一篇文章。教《食物从何处来》,让学生给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下定义,把所学知识转换成能力,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培养语感,注重积累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形成不了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为此,应首先从阅读的数量着手:一是扩大阅读面。要求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初中阶段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名著阅读不少于6-9部,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80篇。在学校开展“读书伴我行”和“背书竞赛”等活动。其次,明确提出积累各种语言材料的要求。让学生积累课内和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等,并要求学生经常朗读和背诵。积累了这些感性的语言材料,储存于大脑,必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其活水来自课堂,来自课本丰富多彩的语言,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完成学习语言这一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既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励学生在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73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