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卢安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着眼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因此,《语文标准》中包含这样的目标:使学生热爱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那么,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六年的学习,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在获得知识和发展语言能力的过程中,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基于以上新课改理念,我们怎样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提升运用知识能力的过程与方法中,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这一目标呢?结合新课程标准,通过我们“农村语文教学与创新心理培养”的课题实践,我们认为还是要通过语文课内教学实践活动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来激发学生创造能力。
  
  一、在我校的教学研究活动中,我们把学生学习环节简单地概括为三个字:思――观――创。
  
  在课内语文实践活动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领和组织下,利用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创造能力。
  1. 思,即思考、感知,这是学生探究性学习,自我操作的第一步。以往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初步了解和思考,在学生还没有熟悉课文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课文的基础上就提出一系列教学要求和问题,要学生逐一解决,其结果往往是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行为则是剥夺了学生的知情权。
  在这一初步感知学习内容的过程中,学生的研读不仅包括对文本仔细认真的阅读感知,也包括结合教师的提示以及“课后练习与思考”或相关资料,边阅读边思考,从而对文本形成一定的独特的感知,并初步明确学习的基本方向。如学习鲁迅先生的《风筝》时,我先引导学生深入自读课文,看自己能提出什么疑问。再在同一学习小组之间讨论一下,把自己不能解答的疑问提出来。学生通过十几分钟的自读讨论后,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就有不少有真知灼见的问题:
  有学生问:为什么“胡蝶”的“胡”字没有“虫”字旁?
  有学生问:“我们脸上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中“生”为什么加引号,是什么意思?
  又有学生问:为什么说“不幸”看到了一本外国儿童的书?
  还有学生问:“我”去补过,为什么小兄弟装作不记得了?
  ……
  通过这十几分钟自读,学生发现了问题,并提出了问题,其中有不少问题连老师都无法一下子解答。
  当然,这一领会、感知的过程,学生是要花费一定时间的,有些教师便担心教学任务完不成。其实,这段时间稍多花一点还是值得的,因为这一环节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后面的学习环节便会事半功倍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主性也会不断增强。
  2. 观,即观察。通过前面学生对文本的主动研读、主动思考,学习内容的探索观察权已经掌握在他们手中了。这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来说,已经是一大进步了。
  探索了,不能说就完全可抛开教师来施行了,还要在教师的引领和组织下,让学生能互助、合作,借鉴外力及团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获得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其方法当然是很多的。
  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然后能及时迅速地把自己的观察所得记录下来,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3. 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教学目标之一,并不是教学活动的火车站台。随着探索活动的展开,学生的思维活动常常一层层剥开,这时,新的思想、新的创造都会产生。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学习探究活动引向深入,让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大放光彩。
  例如,我在教学《龟兔赛跑》时,学完新课后,我提了几个问题来激发学生思维:
  问1:兔子跑赢了乌龟吗?
  回答:没有,它在跑的过程中睡着了。
  问2:乌龟在赛跑中赢了兔子,这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呢?
  回答:(有争议)有说兔子骄傲的,也有说乌龟锲而不舍的。
  问3:你们的争议实质上是虚心和骄傲的争论点,那么我们应该是做一个虚心的人还是骄傲的人呢?
  回答: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创造潜能。学生主动感知、深入探究文本的过程中,受到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中的德育因素的熏陶,并为之折服,他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些思想、美德融化于自己的行动中去。在转化的过程中,学生汲取精神食粮,进行自我教育,使自我教育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关键内因。
  
  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开展语文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新课改理念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点指导我们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其创造潜能。
  如,我们开展了社会调查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完成了一批很有价值的调查报告。
  张明明同学对我市环保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了环保一直没有起色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富有创新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杨玲同学对农村女孩的读书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支持农村女孩读书的父母30%,然而这其中有10%的女孩自己不愿意读书,30%的人希望通过捷径步入金钱大厦,由此引出了农村的“三陪女”现象等等。这些都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我提升,创造潜能被激发的最好诠释。
  结论:
  综合新课改的要求,语文教学应通过一套整合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利用课内课外的综合教学因素,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潜能,由此达到培养一代有创新精神人才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80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