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高中生阅读蓝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崔玉
随着近年来高考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达成了共识――学好语文必须见多识广、厚积薄发。“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张志公)因此,语文的学习应尤其注重阅读,阅读历史、阅读社会、阅读生命、阅读生活、阅读自我。这不仅仅是文字的阅读,也是情感的阅读、思想的阅读、心灵的阅读。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一种阅读的学习,语文能力的高低取决于阅读内容的优劣、阅读习惯的好坏、阅读能力的高低。
一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针对高中学生课余时间少,阅读兴趣不高的现实情况,有识之士提出了一些干预措施,如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开展读书活动,阅读与写作齐抓并进,重视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充实有关阅读内容等,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阅读内容的质量才是问题的核心,为此,我做了如下规划。
(一)高一阶段。(1)阅读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分别为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历史关注打基础;适时选用名家评论与批注,帮助学生理解与保持或激发兴趣。(2)各类人物传记,包括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人文学者等,可以是自传,也可以是别样风格的传记,如虎头的《瞧,大师的小样儿》(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些故事性强、文笔个性突出、兼具思想内涵的作品更容易为中学生接受。(3)各类历史读物,包括史传类与评传类,不仅能使学生亲近历史、了解历史,而且能使他们理解历史、懂得历史,对历史的兴衰更替形成初步的认识。(4)风格多样的现当代优秀诗歌。诗歌的语言感染力极强,激情满怀的高一学生本身就是一首首诗歌,以此为契机让他们接触诗歌,可以提高素养、激发兴趣、陶冶情操。
(二)高二阶段。(1)百家经典,包括儒、墨、法、道、纵横等,根据个人兴趣涉猎,可以了解先贤的深刻思想,反思现实,古今验证,拓宽视界。(2)哲思类散文,如史铁生、周国平、王小波、林清玄等,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世界、社会、生命、自然、环境、价值等各方面的问题,增强理性的思辨色彩。(3)古典诗词及鉴赏。古典诗词是优雅的感性抒发,理性是思想的追求,而感性的熏陶也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情感体验,可以塑造真性情。(4)时事阅读是通过现实的人事引导学生关注人性、人情、伦理、制度、舆论等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理性思考的习惯和素养。
(三)高三阶段。(1)美学经典能深入分析经典艺术的价值所在,高层面地展现人类智慧的崇高,有基础的学生可以有所涉猎。(2)哲学读物,如周国平的《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精神的故乡》等“爱智书系”的读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高中生是很有益的。(3)中外文化史。文化史包罗万象,可以根据兴趣泛读了解,使学生对自己的兴趣领域更加了解,帮助自己选择未来。(4)经典重读,经典常读常新,从广泛涉猎到专门深入探求智慧收获也是不一样的。
其实,阅读应该是一种“营养大餐”,而大多数家长和不少教师毫不犹豫地把目光聚焦在功利性的盲点上,一厢情愿地给孩子们塞以大量的教学辅助资料与一些所谓的“经典阅读之物”,想要促其快速成才。如此下去,缺席“闲杂”之书,很容易使学生感到阅读是枯燥乏味的,久而久之,阅读成了他们的负担,阅读的兴趣就会消失。年少时知识的广度往往会决定日后思想的高度。看的书多了,涉及面广了,解决问题的智慧也就自然产生了,而阅读也就成了一种享受。因而广泛阅读不仅可以避免学生产生阅读疲惫感,而且能培养学习兴趣,陶冶性情,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使其在明理的基础上变得豁达乐观。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必须借读书来完成思想、胸怀和品质上的蜕变。因为读书,人将获得知识与胸怀,安宁与智慧;因为读书,闲暇将变得有意义,幽静将变得烂漫多彩,嘈杂也可以宁静和谐。国际阅读协会把“鼓励人们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而努力”作为根本宗旨。语文教学的“叛徒”――复旦附中教师黄玉峰自豪地说:“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二
然而动人的愿望并不等于美好的现实。面对种种局限,我们将所有意义上的阅读化为杂糅着百般滋味的两个字――读书。我们所期望的那种左手书卷、右手笔墨的学习姿态还需要教师以一颗真挚、智慧和细腻的心灵去雕琢。
(一)辨良莠。书有优劣。好书是作者真诚的心事,“是他的副本,他滚烫的投影”。然而有些书是没有感情和思想的,虚伪浮华,粗鄙不堪,花言巧语。它们甚至穿着华丽的烫金制服,手中挥舞文明棍,却全然没有绅士的内涵和风度。好书是作者谦虚的表达,是不愠不火的好友交心,是无言的信任。然而有些书是缺乏涵养和耐心的,在它们出场前有缤纷炫目的广告和横行霸道的宣传,重金打造,唯我独尊。它们踏着震耳欲聋的鼓点在奢侈的橱窗前搔首弄姿。
凡此种种,都在提醒教师要指导学生谨慎选择。只有辨其良莠,择其优者,才能进行有意义的阅读。读好书如交君子,平淡如水,潜移默化,如沐甘霖。
(二)炼思维。阅读的第一大目的是提高思维能力。儒释道文史哲,愉快地阅读征服着我们的时间和空间,更征服着我们的思想。然而在成为一个幸福的被征服者的同时,也不能忘记质疑与思辨。倘若一味地接受别人的思想,大脑就只不过是个仓库罢了,人也恐怕就是个呆子而已。正如培根所说,把自己的大脑当成草地,任别人的思想如马蹄一般践踏。实则读书是交流,是重构,是再创:有时是举一反三,有时是针锋相对,有时是心有灵犀……此时教师应当带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亲切平等的态度鼓励和倾听。鼓励使其有勇气,倾听令其成知音。“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终将在你真诚的鼓励和倾听中成为铿锵的生命之歌。
(三)举笔墨。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独掌托书不做积累的阅读往往使有价值的东西如过眼云烟,稍纵即逝;如雨落汪洋,无影无踪。笔记使人精确,让人思辨,令人深刻。“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批注、摘录、提要、心得、札记、评述……一笔一画的镌刻可以让我们加深记忆和理解,深入领会,锻炼思维,触发灵感,真正到达阅读的彼岸。顾炎武、钱钟书、马克思、果戈理、列宁……古今中外的大家都在以谦虚审慎的态度做有着个人独特风格的笔记。也恰恰在这种缓慢的镌刻中我们才能体会到阅读的真正魅力,这个过程如同光合作用,将每一行文字都化成阳光,让我们的读书之旅荡漾着融融春光。
叶圣陶先生说:“看书读书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情。”真正的阅读带领着我们穿越时空,揭晓迷离的过去,抵达遥远的未来,通向伟大的心灵。可是,若学生没有领悟到阅读的妙趣,无法体验阅读的快乐,那么阅读只能成为他们“没意思”的负担。而只有以正确的学习姿态去阅读,勇敢地追求理想的阅读,左手诗文,右手笔墨,读写相宜,人与书才能交相辉映,焕发出夺目的光芒。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98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