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居住小区道路景观设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构成居住小区物质环境空间的各组成要素中,道路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起着组织交通和联系各个社区要素的纽带作用。居住小区中的道路可根据其作用划分成不同的级别,并有其相应的设计要点,不同的的道路系统也可以适合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不同级别的道路,也有与其相适应的景观绿化设计方法,本文就针对以上内容进行研究,以期对我国新时代下的居住区设计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分级;道路系统;绿化设计
  1.概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居住小区设计的合理性和美观性的要求也逐渐提上日程,在构成居住小区整体物质环境的众多组成要素中,道路是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因素,作为城市居住小区外环境的骨架和基础的小区道路,不仅满足社区居民一般的出行需要,也是居住小区内对景观游玩观赏必备的物质条件,设计良好的居住小区道路系统,能创造出多变的空间序列和丰富生动的空间环境,渲染自然宜居的生态氛围,对人们的身心健康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居住小区道路分级
  对居住小区道路进行布局应以它的交通组织为基础,道路系统是整个小区规划的骨架,对其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其对小区空间景观、层次和形象特征的影响,以及对小区使用情况的建构作用。居住小区的道路应分级布置,考虑道路周边的性质、道路的走向、等级及交通组织状况,并符合于小区的空间层次,才能合理开发小区的使用功能,有利城市交通,使居民的出行通畅。
  根据我国经验,居住小区的道路可划分为3级: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
  (1)小区路:是划分住宅组团、并联系公共建筑与中心绿地的等级,通常的形式有环通式、尽端式、半环式、内环式等,这些形式既可以防止外来车流大量入内,又可以使小区环境富有变化,为节约空间,可只在其一侧设置绿化,另一侧设人行道。
  (2)组团路:是从小区路延伸出来,通向各个社区建筑群的分支路线,是轻机动车、自行车、行人穿行的通路,同时注意满足消防车通过,因为组团是领域性的场所,在组团路入口要设置表明私密性的空间标志,提醒人们即将进入内部空间,外来车辆禁止通行,在组团路当中可使部分路段加宽,放置座椅等器材,形成居民休闲放松的场所,有些组团路入口可设置隔离路障,组织机动车入内,以保证老人小孩的安全。
  (3)宅间小路:是通向各个居民楼的最低等级的路线,为整个小区路网的末梢部分,可用铺装美化路面以供居民行走游玩,但为了保证使用,应注意方便自行车的通行和停放,并保证送货车、搬家车、救护车等在必要情况下能到达楼前,满足居民的需要。
  3.居住小区的道路系统
  (1)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
  这种方法是美国人佩里在20世纪20年代首先提出的,它很好的解决了私人汽车过多所造成的人车矛盾,1933年新泽西州的雷德朋居住小区率先使用了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成为了西方国家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典范。这种道路系统呈树枝状尽端式,主要干道设于社区组团周围,连接各个住宅组团及城市道路,树枝状的次级道路通向每一个组团,尽端设有回车场地,绿地及步行路设于组团中央,枝状步行路延伸至每一户居民楼前,使每一幢住宅都有步行路及行车道为其服务。
  (2)人车合流的道路系统
  这种设计方式适合于私人汽车不发达的国家地区,它是居住区道路规划组织中最常见的一种体系,在我国普遍使用,它将道路按功能划分主次以防止外界车辆穿行,并按交通流量和人们生活的要求,设置不同宽度、高差的车行道和步行道,以及附属的铺地材料和建筑小品等。
  随着我国私人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许多居民区都开始采用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而在发达国家,也存在着对人车分流方式的反思,因为它的缺点在于不能有效利用土地,并且小区应是人群进行社交活动的场所,如果人口密度太低,也会造成社区安全的隐患。
  对人体共存体系也进行了一些探索,1 976年荷兰推行了“温奈尔福”法则:它通过绿化、设施、铺地等为人们创造宜居的环境,在限定地点停车,儿童游戏区不允许行车,步行路可通达小区所有地点,但汽车不能,道路系统不分离,以防止车速提高,采用弯道、路面高低变化和局部窄路来限制车速。这种道路长度不应超过500m,以适用于高峰期交通量每小时小于200辆的社区。1980年又对其进行改善:路面避免太宽以防止车辆轻易交汇和提速,尽量避免单行道,因为它会使车辆加速,为减速应使弯道角度小于45°,在入口处应设为行人服务的指示牌,用阶梯分割道路与住宅以防止车辆太过靠近,绿化应与管线设计相结合。这些改进的主旨在于:采用一切可以限制车速的道路设计以提高行人安全,例如采用合适的路面形状和高低间隔、有变化的路面铺设等。
  5.居住区道路绿化设计
  (1)居住小区级道路
  作为联系居住小区各组团的纽带,它对居住小区绿化面貌的作用重大,这级道路的设计方针应该是:“顺而不穿,通而不畅”。在宽阔的主干道两侧应选用高大雄伟的乔木进行栽种,但不能影响车辆通行,要根据道路性质、车行道的距离和树种的分枝角度来考虑选用多高树干的乔木,距车行道较近的树干应在3米以上,较远的树木可考虑2米以上,可在人行道和住宅之间种植乔木、灌木、草坪相间的绿化带,以起到防尘隔音的作用。
  居住区次要道路一般宽度在4米左右,它是联系居住区各个绿地空间的纽带,树木配置要根据居住建筑和道路的布置、方位走向以及周围环境等加以考虑。其树种选择应以小乔木和灌木为主,即开花茂密、叶色具有变化的植物,例如樱花、合欢、五角枫、乌柏等。各条道路的植物配置应根据其不同环境进行不同树种的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植物绿化空间,在台阶处应选用统一的植物进行栽植,以起到明示作用。
  (2)组团级道路
  以通行自行车和行人为主的组团级道路一般宽2-3米,其绿化与建筑的关系密切,一般选用开花灌木种植,并在适当地段将具有铺装的路面加宽,以利自行车的停放。
  (3)宅前小路
  这种道路一般只有1.5米宽,只供行走,高层住宅要适当加宽以便于救护车等通过。
  6.居住小区道路绿化带种植形式
  (1)用落叶乔木和常绿绿篱相结合,将人行道与车行道隔离开来,既阻挡了汽车的尾气和道路灰尘,又能防止行人横穿街道。
  (2)以常绿树为主的种植,并在其间点缀开花植物,可以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由于常绿树生长较缓慢,可在其间穿插种植树冠较大的乔木以遮阴。
  (3)以乔木、灌木及草坪为主的种植可以给景观赋予变化,生态效应较好。
  (4)草地和花卉。这种方式适宜于地下管线多、有地下构筑物、土层薄、不宜栽植乔灌木的情况。
  参考文献:
  [1]郭笑梅,北方居住区绿化种植与水景景观设计研究[D],2009.
  [2]周涛,居住小区绿地的人性化景观设计研究[D],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9225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