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兆忠

  吴冠中先生走了,留下了世人瞩目的艺术成就,也留下了争议。
  我们这一代人,是看着吴先生的画、读着吴先生的文长大的,对吴先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庸俗社会学猖獗,“高、大、全、红、光、亮”风靡美术界的年代,吴先生顶着压力,探索艺术的形式美,表现了一个艺术家特立独行的真性情,很是令人敬佩。另外,吴先生的谈艺,尤其是谈艺术的形式美,亦有过人之处,形式美本是难以诉诸语言的东西,经吴先生一解释,立刻头头是道,一清二楚。
  然而,随着长大成人,我对吴先生渐渐感到不满足,觉得吴先生在艺术形式美探索上虽有一套,但对艺术更澡层次的东西(指精神文化)缺乏理解和把握,精神根基不够深厚博大。吴先生后来的种种表现,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美术圈人士都知道,吴先生没有握管挥毫的能力,这不能怪他。吴先生没有书法童子功,后来到法国留学,学的是西洋画,对西方现代绘画的色彩、造型,尤其是“形式美”颇有会心。得力于东方人的气质与文化基因,吴先生画出了水墨意境的油画,令油画发源地的西洋人大开眼界。后来吴先生又照这种路子画中国画,弄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取得了极大成功,但也暴露了弱点,有人批评吴先生这些画没有笔墨(意思就是用笔不过关),不耐看,吴先生很生气,声称“笔墨等于零”,于是引发一场关于笔墨是否等于零的大争论。吴冠中将中国画的“笔墨”等同于墨汁,视若雕塑前的“泥巴”,是供艺术家任意驱使的“奴才”,实际上是以西方“内容决定形式”的理论解释中国的艺术,难免错位。
  从吴先生对中国画“笔墨”的误读与彻底否定中,可以看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巨大投影。尽管吴先生一再称赞自己的传统艺术功底,称年轻时曾“临遍石涛、八大、沈周、老莲、上溯宋元”,但明眼人却可看出,恰好是传统功底的不足,才导致他对“笔墨”这一中国画最基本概念的误会。事实上,吴先生早已被西方绘画的“形式美”洗脑,“形式美”成了他衡量中国绘画的绝对标准,这是“全盘西化”背景下许多负笈欧美的中国艺术家难以避免的文化宿命。吴先生评品中国绘画,常常给人“挟洋自重”的感觉,引起人们的反感,也是这个原因。
  前两年,吴先生又放出惊人之语――“一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令人不知这是哪跟哪。鲁迅与齐白石,一个是杰出的文学大师,一个是卓越的绘画大师,可以说分别代表20世纪中国文学和美术的最高成就。在精神价值上,他们之间难道有什么可比性吗?为什么非要将他们放在对立的位置上衡量?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如果认为齐白石的绘画不如鲁迅的小说深刻,那确实如此,但这并不能成为贬低齐白石抬高鲁迅的理由,绘画与文学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各有不同的美学特征、功能与价值,不能混为一谈。要求绘画具有文学那样深刻犀利的思想,是不现实的,且不说齐白石,即使吴先生本人的绘画,又有多少深刻的思想呢?绘画的价值,体现在笔墨与意境;文学的价值,体现在语言与思想。齐白石的绘画在意境的悠远、笔墨的精妙上,犹如鲁迅的小说在思想的深邃、文字的洗练上,可以视若双星拱月,并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
  或以为这是吴先生对鲁迅崇拜的表示,但好像也不对。吴先生如果真的崇拜鲁迅,就应当说“一百个吴冠中比不上一个鲁迅”,那才真诚、过瘾,就像齐白石当年表示要在青藤、八大、吴昌硕三家门下来回当“走狗”那样。可惜吴先生没有这样做,而是拉出齐白石作鲁迅的负陪衬,显然是将自己看作鲁迅的知己和传人。此举可谓意味深长。
  吴先生借鲁迅贬齐白石,动机与他攻击中国画的“笔墨”同出一辙,都不是空穴来风。齐白石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成就最高、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他的绘画来自本土、来自民间,由中华美学的千年精华集萃而成,洋溢着中国绘画特有的奇姿异趣,在西风东渐的历史狂潮中,显得格外珍贵。可惜的是,这样的艺术如今许多中国人已经不能理解,吴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他只懂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美”,并奉之若神明,而不识中国绘画大象无形的“内美”,试图以前者来改造后者,创造他心目中伟大的中西杂交艺术。公平地看,在文化多元并存的全球化背景下,这种艺术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以此来准绳所有的艺术,就显得很无理。出于“自大狂”的人格障碍,吴先生将一己之好视为绝对,经常发出耸人听闻的言论,在文艺界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乱。当然,这并不妨碍他依然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12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