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古诗文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古诗文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精粹所在,而教好古诗文则应从小学低段学生抓起,基于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本文作者立足于小学低学段,对古诗文教学的路径展开了思考和探究。
【关键词】小学低段 古诗文 韵律 诗情画意 拓展涉猎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062-02
小学低段古诗文的教学工作,首先应立足于学情基础,然后结合创新思想规划教学。小学低段的学生记忆力好,对背诵古诗名句很有热情,他们还喜欢图画等新颖、趣味性十足的内容,另外对课外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上述的学生特点展开教学,从诵读、背诵中以古诗的韵律感染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引导学生们品味古诗文的意境,借助课外赏析来拓展学生们的涉猎,具体案例分享如下。
一、诵读教学,韵律感染
古诗文教学,诵读环节是基础,在反复诵读、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学生们首先会感知古诗文的韵律,其次能够熟悉古诗文的内容,这是学习和理解古诗文的前提。
杨万里的七言绝句《小池》押韵规则,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诗中不乏生动童真的语句,尤其适合朗读和背诵。于是教学《小池》时笔者倾注了很大一部分时间用来进行诵读教学。首先,笔者鼓励学生们自己读《小池》,通过课后注释明确生字、生词的读音,将整首诗正确地读出来,并且领会古诗大意。这是初读的环节,目的是促使学生自己将基本知识中的问题解决,对古诗产生初步的感知。其次,笔者给学生们播放了《小池》朗读录音,并且告诉大家,前两遍播放的时候可以小声跟读,后两遍播放的时候则可以大声诵读,注意模仿录音的朗读情感和断句节奏。这一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诵读古诗,重点理解诵读语气和节奏,为学生们诵读古诗文指明方向。再次,笔者鼓励学生们自己有感情地诵读《小池》,之后同桌间相互诵读、评价,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试着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其后,笔者选择了几名同学来汇报自己的成果――为大家诵读或者背诵《小池》,由其他同学鉴赏其诵读效果,主要看断句是否正确、诵读感情是否充沛。这样的教学环节设置重在引导学生掌握诵读技巧,通过反复诵读,深入感知诗句的韵律和节奏,同时对整首诗的内容产生大致了解,为后续的学习夯实基础。
二、诗情画意,品味意境
品析意境时,我们常常用“诗情画意”来形容,其实古诗文中的意境正是诗情画意的真实体现,因此教师可以将诗与画巧妙衔接,带动学生把握古诗的意境。
教学《静夜思》之前笔者要求学生们带来自己的彩笔和画纸,在课堂上完成诵读教学的环节后,笔者鼓励学生们结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将《静夜思》这首诗画成一幅画。这是将诗转化为画的过程,目的在于通过学生仔细思考、品味诗中的意境,构造出诗句的画面。听到这一要求后,许多同学都感到很兴奋,马上投入到绘画的过程中。通过淡黄、白色和青色等冷色调,简洁的屋内陈列和清幽的窗外景色,学生们都能把握诗句描绘的寂寞、清新朴素的意境和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之后,笔者让大家拿著自己的作品,认真观看,然后朗诵《静夜思》这首诗,希望学生们在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感受中,提取诗歌的情感和意境。这样的环节,通过对诗情画意的构筑,引领学生们自主地理解诗句情感和意境,完成了学生们主动学习的过程。
三、课外赏析,拓展涉猎
小学生向往课外更多的知识,他们对世界的好奇无穷无尽,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融入课外赏析内容,拓展其涉猎,可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促成其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
完成《春晓》的教学后,笔者通过多媒体屏幕展示了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包括《题都城南庄》《惠崇春江晚景》《游园不值》《绝句》(杜甫)等等,这些古诗都是描写春天的景色,但是在风格上均有不同,体式上也各有特色,内容都比较简单,容易理解,适合小学低段的学生。笔者将这些古诗列出来,先让学生们自己读一读,试着理解诗句的内容,然后鼓励学生们品析这些古诗的特点以及它们与《春晓》的异同之处。学生们发现这写诗句大多描述动物和花草等植物,比如鸭子、鸟儿、燕子、红杏、春花、小草等等;多用生动活泼的语句,如“春江水暖鸭先知”“沙暖睡鸳鸯”等等。探究了这些古诗特点后,笔者鼓励大家将这些课外古诗也背诵下来,这样当提到春天时,学生们自然而然能够说出或者想到更多诗句,丰富了内涵的同时,也拓展了涉猎,一举多得。
笔者在小学低段古诗文的教学中,把握学生记忆力好、语感强的特点,抓住学生们喜欢图画和拓展涉猎的心理特点,制定了诵读教学、意境品味以及课外赏析三种教学策略,收到了令自己满意的效果。古诗文教学还有更多、更好的路径亟待教师们探究,也希望在全体教师持续钻研学生特点的过程之中,在积极优化教学路径的努力之下,小学古诗文教学能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王悦.巧妙导入意境 灵活解读文本――小学古诗文教学有效策略分析[J].小学教学研究,2017(29).
[2]张志平.浅谈韵律知识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运用――以同课异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J].教育观察,2017(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346783.htm